延安时期的“赵占魁运动”【2】
二、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温家沟兵工厂
1941年到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集中主要兵力对我党领导的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反共活动,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我党我军面临极大困难。为了坚持抗战,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这时,中央决定将原边区农具厂与原来红军的兵工厂、陕北红军修械所、延安何家岔的枪厂、安塞茶坊的手榴弹厂合并,扩建为延安温家沟兵工厂。兵工厂当时的任务很重,要承担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掷弹筒,修理枪炮等任务,而工厂的设备又极其简陋。兵工厂由于是几个工厂合并起来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有的是老红军,有的是从敌占区沈阳、巩县、太原兵工厂来的,有的来自各抗日根据地,有的来自大后方,还有的是海外归来的华侨。大家的思想觉悟和生活习惯都不相同,但绝大多数职工能够为了抗战大局,艰苦奋斗,不计报酬,服从分配,为抗战做出自己的贡献。其中赵占魁就是具有工人阶级主人翁态度和先进思想的典型代表。
当时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上级决定把刚合并到兵工厂的原茶坊手榴弹厂迁往黄河边的葭县去,那里接近前线,既可减少运输又便于分散机动。可是当时担任厂工会主任的狄建德却不顾大局,利用修改集体合同的机会提出无理要求,煽动部分职工闹事,致使工厂中一些职工思想混乱,严重影响了支援前方作战的生产任务。这时,赵占魁与那些闹事的人截然不同,他带领工人按时上班坚持生产,给青年工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并主动团结那些跟狄建德跑的落后分子。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邓发派李颉伯和边区总工会章萍等到兵工厂深入调查研究,处理问题,及时表扬了赵占魁的主人翁思想,批判了狄建德的落后思想,并对其做了组织处理,使广大职工提高了觉悟,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手榴弹厂由梁平带领顺利地迁往葭县,延安温家沟兵工厂也稳定下来,逐步扩大了生产。
为了加快和扩大军工生产,上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兵工厂的工作,扩充了职工队伍,加强了材料的供应,加强了行政技术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从中央机关、学校、部队抽调了一批干部到兵工厂工作。任命徐驰、汤钦训为正副厂长,许云峰、王立为工务科长,罗坦为总务科长。工科大学生佟浪、徐继刚、萧淦、余侠平,以及李震、陈传标、杨硕昆等专业人员都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此外还从党校、抗大、工人学校的学员中选调了一些干部,从胶东、晋东南来的一批青年充实了工人队伍。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派章智、梁平、骆鹤士和我到兵工厂加强了党务等各部门的工作。由我兼任支部书记。在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军工局、边区总工会的领导下,兵工厂的领导和党组织收集和总结了赵占魁爱厂如家、艰苦创业的主人翁精神与模范事迹,逐步开展了向赵占魁学习的群众运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