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西楼会议讲话与调查研究【2】
陈云在讲话中指出:目前财政经济方面的困难有:
“一、农业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减产”。“大多数农民粮食不够吃”。“至于农业恢复的速度能够多快,目前还不能肯定,需要看一两年”。“我们工作的基点是:争取快、准备慢。”
“二、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不相适应”。“我们现在这样大的建设规模,不仅在农业遇到灾荒的时候负担不了,即使在正常年景,也维持不了。”“已经摆开的建设规模,不仅农业负担不了,而且超过了工业的基础”。“这几年的建设规模是怎样铺开的呢?除了1958年认为粮食过了关以外,又是根据钢产量很可能达到五六千万吨的设想来布置的。”
“三、钞票发得太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趋势如何?照现在的情况看,在采取有力措施以前,恐怕还不能停止。”
“四、城市的钞票大量向乡村转移,一部分农民手里的钞票很多,投机倒把在发展”。“在相当范围内的自由市场,对促进生产是有利的。但是,农民高价出售农副产品的钞票,如果不想办法换回来,农民手里的钞票越来越多,就有农民不愿意继续向国家出卖农产品的危险。”
“五、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够,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很多。”
采取什么办法来克服困难呢?
陈云说:“第一点,把十年经济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后一阶段是发展阶段”。“现在无论农业或者工业,都需要有一个恢复时期,农业的恢复大约三年到五年。工业在三五年内,也只能放慢速度,只能是调整和恢复。”
“第二点,减少城市人口,‘精兵简政’。”“这是克服困难的一项根本措施。”
“第三点,要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一是严格管理现金,节约现金支出”;“二是尽可能增产人民需要的生活用品”;“三是增加几种高价商品。高价商品品种要少,回笼货币要多”;“去年搞高价商品,重点在城市,这次搞高价商品,重点在农村”;“四是坚决同投机倒把活动作斗争”;“1962年和1963年,必须千方百计做到财政、信贷收支平衡,制止通货膨胀。”
“第四点,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一是分几步做到城市每人每月供应三斤大豆,夏天和蔬菜多的地区可以少一点”;“二是每年供应几千万双尼龙袜子”;“三是把全国各地价值约四千万到五千万的山珍海味等高级副食品,用于高价馆子,价钱卖贵一点”。
“第五点,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条是根本大计”。
“第六点,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上来,并且要在国家计划里得到体现”。“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吃、穿问题,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在目前是第一位的问题。”
陈云的讲话,对于统一高级干部的认识,下决心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楼会议以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赴武汉向毛泽东汇报了会议情况,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并且商定恢复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统一管理经济工作。
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进一步提出,现在可以不搞十年规划,先搞五年计划,当前主要是恢复。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作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今年的计划,特别是材料的分配,要先把农业、市场这一头定下来,然后再看有多少材料搞工业。工业也首先照顾维修、配套,维持简单再生产。满足了当年生产方面的需要,再搞基本建设”。“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重点是‘伤筋动骨’四个字”。
陈云的两次讲话,深刻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五年调整的关键性措施。从1962年开始的调整,基本上是按照陈云的设计进行的。我没有参加西楼会议,《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邓力群参加并作了一个记录,当天就让我和姚洛帮他整理。讲话给我的感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陈云的讲话,受到全党的衷心拥护,主要原因是,他是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作出的。他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这篇讲话就是一个范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