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全面透诊历史虚无主义【2】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
通观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基本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历史虚无主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历史碎片化。利用个别人物、个别事件、个别语言,断章取义,妄下结论,以小细节小故事定论整个历史全貌、历史规律,以支流、旁流、邪流当主流、直流、正流,或者以抽象的人性论代替阶级论,认为“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如以《曾国藩家书》推断曾国藩是“道德完人”,以《蒋介石日记》推断蒋介石是“一代伟人”,以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革”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及其伟大贡献,以党已经纠正的阶段性、局部性错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和功绩,等等。
第二,矫揉造作,任意剪裁嫁接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常常通过“穿越”,脱离历史背景,以当代标准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以“假设”为条件,并将其作为前提,演绎、推断历史;或者以所谓的“科学”、“常识”解读历史任务、历史事件;或者伪造所谓的亲历人士“口述”、“独白”等,渲染、夸大事实。如认为《白毛女》喜儿不嫁给黄世仁黄老板实在是“不识时务”,如“假设”没有革命中国早已经实现现代化了,如“人体承受机枪枪口的冲击力而不倒,违背人体物理规律”、“燃烧弹下,神经元的反应难以控制”,[7]等等。
第三,迎合时尚,以新媒体玩新花招。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博客、播客、QQ、论坛、社区、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或者利用大众心理、娱乐习惯、快餐文化、浅阅读或浏览阅读、指尖传递、消费主义、拒绝崇高、娱乐为王、接地气、近民声等,把核心观点转化为夺人眼球、惹人注目的通俗文字、艺术形象,或者以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反思历史、重新评价等面目,夹带私货、偷梁换柱,宣扬其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鼓动一些标题党、网络大V、公共知识分子、舆论领袖等推泼助澜,大出风头,喧嚣一时,乃至形成强大的舆论优势,或以网络暴力替代理性争鸣。如当今泛滥一时、哗众取宠的标题、关键词、短文,如对梁柱等马克思主义学者文章标题的肆意改动和传播,等等。
第四,裹挟民意,有所虚无亦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所虚无的,是中华文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和领袖、英雄人物等,是历史已经有了结论、我们一直所肯定的正面的东西;他们所不虚无的,是西方文明、西方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中国的保守主义和投降主义及其代表人物,是历史也已经有了结论、我们一直所否定的反面的东西。简单而言,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与主流价值、历史结论唱“反调”来“翻案”的。在此过程中,他们以各种伪装和论调,博得同情,引起共鸣,混淆视听,裹挟民意,绑架舆论,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四、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8]因而,从本质上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就是在否定历史,也是在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因而在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上实质是唯心史观、形而上学、个人主义。
第一,在世界观上是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完全是以主观意志、主观想象和主观臆断为逻辑起点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比如他们说“革命是少数人制造出来的”,就完全无视乃至抹杀历史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规律。对此,恩格斯早就明确指出:“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1]483列宁也曾强调:“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9]487即使对于“俄国道路”的选择,早年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也写道:“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10]68
第二,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绝对性地、片面性地、静止性地评判历史,其实质就是形而上学。比如他们说“革命只起破坏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意义”,就是没有认识到认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对此,孙中山先生曾明确指出:“革命有非常之破坏,如帝统为之斩绝,专制为之推翻,有此非常之破坏,则不可无非常之建设。是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11]207毛泽东更是深刻分析道:“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12]1080“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13]432
第三,在价值论上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思潮,其核心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利益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其外在表现为认为: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宪政是对个人的制度保障,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对个人利益的承认,文学艺术是个性的充分表现,等等。因而,在价值观上,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以个人的利益和感受判断、评价历史,或为历史的“剪裁者”,或为历史的“扒粪者”。对此,毛泽东早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就指出:“中国的许多自由主义分子,亦即旧民主主义分子,亦即杜鲁门、马歇尔、艾奇逊、司徒雷登们所瞩望的和经常企图争取的所谓‘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们之所以往往陷入被动地位,对问题的观察不正确——对美国统治者的观察往往不正确,对苏联的观察往往不正确,对中国共产党的观察往往不正确,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或不赞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的缘故。”[14]48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