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全面透诊历史虚无主义【3】

作者:秦正为    发布时间:2016-06-14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
分享到 :

五、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征及其本质,都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因而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第一,抹煞中华文化,阉割民族特质,消解爱国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失望,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从而瓦解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瓦解民族认同和祖国认同,使人们丧失赤子之心和爱国主义;与此相适应,“全盘西化”、“崇洋媚外”情绪则迅速滋长和恶性膨胀,卖国思想和行为频频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抹煞历史主流,阉割进步特质,消解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怀疑和不满,导致颓废主义和媚外思想,从而瓦解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瓦解领导核心和团结核心,使人们抛弃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与此相适应,新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等理论和社会势力则迅速发展和扩张,苏东剧变的前车之鉴将会不远。

第三,抹煞价值标准,阉割正义特质,消解集体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领袖人物、英雄人物、楷模人物的不尊重乃至鄙视,导致个人主义和私利主义的膨胀,从而瓦解团结精神和协作意识,瓦解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使人们丧失集体主义和公平正义;与此相适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拜物教”、“拜金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等则迅速流行,我们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将毁于一旦。

第四,抹煞社会规范,阉割自由特质,消解安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必然会引起人们对社会规范、道德伦理、行为准则的藐视和践踏,导致霸气、匪气和流氓作风泛滥,从而瓦解自尊自爱自律,瓦解敬人爱人成人,使人们丧失文化安全和人身安全;与此相适应,恣肆妄为、恶意攻击、强奸民意、群殴共识、败坏风气、泄露机密等现象则会层出不穷,我们的网络安全、社会安全乃至正常的学术研究、理论争鸣均将不堪其忧。

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已经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分别专题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尖锐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201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

六、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由来已经,且贻害无穷,因而必须采取科学、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每一位有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的国民都不能不倍加警惕并坚决回击。”(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坚定理论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规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以及西方史学和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宣传逐渐弱化、淡化,乃至边缘化,从而缺乏自信、底气不足,给历史虚无主义以可乘之机和泛滥的空间。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高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理论自信、理论自觉。

第二,加强党史革命史国史的研究与教育,坚定道路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歪曲、抹煞党史革命史国史。这既与其险恶用心有关,也与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教育欠缺有关。传统的叙说、教条式的宣讲、刻板的教育,使人们产生了疲劳感、厌倦感,因而对一些“反思”、“重评”、“解读”等则充满了新鲜、新奇、共鸣、满足的体验,给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温床。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党史革命史国史的研究与教育,以真实的历史内容、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展现和开展,提高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全面、系统、辩证、理性的了解和认识,增强道路自信、道路自觉。

第三,加强党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定制度自信。历史虚无主义得以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够,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应对能力明显不足,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蒙骗和迷惑,有的则甚至理想信仰流失,原则立场懈怠,言行举止走向反面,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帮凶和马前卒;同时,我们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把柄”和“揭短”之处。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纯洁干部队伍,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保证其正确性、避免失误,增强制度自信、制度自觉。

第四,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监督管理,坚定舆论自信。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泛滥,更与当今网络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难防范密不可分。博客、播客、QQ、论坛、社区、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有联系、沟通、传播的便捷性,但也有随意性、片面性、泛滥性,从而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同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不少报刊不自重、不自律,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声筒”乃至“阵地”。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阵地监管,因为“你不占领他就占领”,丧失阵地也就丧失了舆论优势和话语权。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9月最高法和最高检公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抹黑英雄”等言论“转发500次”即达到刑法标准设置了门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争得话语权,保住阵地,增强舆论自信、舆论自觉。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2016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转引自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4]转引自方艳华,刘志鹏.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主张及本质剖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6).

[5]转引自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9).

[6]转引自张海鹏,龚云.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J].红旗文稿,2014,(16).

[7]转引自孟威.抵制“英雄诋毁说”“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逆袭及其克服[J].人民论坛,2015,(15).

[8]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1]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