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全面透诊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秦正为    发布时间:2016-06-14    来源:《甘肃理论学刊》
分享到 :

作者简介:秦正为(1973- ),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东 聊城 252059

内容提要:近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有新的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对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透诊。历史虚无主义的重新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多方面的表现,其基本特征在于一叶障目、矫揉造作、迎合时尚、裹挟民意,其本质在世界观上是唯心史观、在方法论上是形而上学、在价值观上是个人主义,因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舆论自信。

关 键 词:历史虚无主义;表征;问题;对策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KS022)、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4CXJJ21),山东省社科强化建设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项目(MJDXK0406)的阶段性成果。

近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有新的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由来已久,其基本论调和本质特征并未改变,且一再遭到驳斥和批判,最终要么哑口无言、暂无声息,要么偃旗息鼓、逃之夭夭,成为“落水狗”、“落汤鸡”。病症明显、无药可救,但为何又屡禁不绝、死灰复燃?对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透诊,仔细梳理其现实表现,冷静分析其历史根源,高度警觉其严重危害,科学有效地采取相应对策。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同所有的思想文化一样,都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因此,寻找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也必须到与之相关的政治和经济中去找。

1.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从词源上,“虚无主义”源于拉丁文,1799年唯心主义哲学家雅柯比在《给费希特的信》中第一次使用,后经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的描绘而流行。在历史现实中,“虚无主义”确切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运动。对此,《共产党宣言》曾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裹读了。”[1]275资本的物的世界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超验”的价值世界随之崩塌。海德格尔也指出:“从其本质上来看,毋宁说,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这种基本运动表明这样一种思想深度,即,它的展开只还能引起世界灾难。虚无主义乃是被拉入现代之权力范围中的全球诸民族的世界历史性的运动。”[2]77219世纪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西方各国由高歌猛进的“资本的时代”进入危机更显的“帝国的时代”(霍布斯鲍姆语)。面对各种问题的出现,西方有些学者开始质疑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而颂扬非理性主义的作用。尼采认为,否定历史传统、否定道德原则,这些现象可以统称为虚无主义。此后,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是以资本主义的现实物质性否定以往历史上的观念上的虚妄性,进而又以帝国主义时代的危机否定甚至包括历史功绩在内的资本主义的一切。

2.历史虚无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泛滥,集中表现在苏东剧变前后。在赫鲁晓夫的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所谓的“揭开盖子”后,苏联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否定斯大林的浪潮。在此影响下,一些人开始把矛头指向列宁,指向十月革命,从而否定整个苏联的历史及其成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导下,这种思潮更加甚嚣尘上,最终导致了苏东剧变。此后,国际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论”等,以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为典型代表,出版(发表)了大量书籍和论文,猛烈地攻击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攻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乃至否定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集中反映在否定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历史虚无主义由原来的否定资本主义转向否定社会主义。

3.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两波浪潮。一是新文化运动前后,特别是1930年代前后出现的“全盘西化”思潮,其典型代表是陈序经的“一刀断根”论和胡适的中国“百事不如人”论,认为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割断和抛弃一切传统文化,实行“全盘西化”,一切照搬西方的道路。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以后,其典型是一些人以反思“文革”为名逐渐掀起了持续不断的“非毛化”思潮,以1988年的电视政教片《河殇》为代表掀起的以“蓝色海洋文明”否定中华“黄土文明”的思潮,以1995年出版的小册子《告别革命》为代表的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近代史、否定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思潮,等等。在此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整个中国文明。

综而观之,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和重新泛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确在不断否定和扬弃旧的东西,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所谓的“历史”依据。二是这两波浪潮的时代背景,或者使各种思潮激荡交汇,或者使代表非公经济的各种思潮滋长,给历史虚无主义以生存的土壤。三是1990年代以来传入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即每个人均可以对历史进行自由“解构”、“重构”、“连接”、“解读”,给历史虚无主义以学理上的伪装。四是现代网络传媒和通讯传播手段的进步,特别是QQ、微博、微信等,改变了过去长篇大论、系统化的论著方式,使一些碎片化的、片面的叙述和论点得以流传,给历史虚无主义以泛滥的载体。五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即西方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继续以历史虚无主义为工具,并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交相呼应,以达到“分化”、“西化”、“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给历史虚无主义以持续的动力。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在以往的传统表现的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表现,呈现出许多花招,不仅表现在理论界、史学界,也弥漫在文学、艺术、影视等众多领域。

第一,否定黄土文明(中华文明),颂扬蓝色文明(海洋文明)。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华民族“愚昧”、“落后”、“丑陋”、充满“奴性”、逃避现实、安于现状等等,中华文明是走向没落的“黄土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则更是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已经夭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不能教给我们什么真正的科学和民主意识”,“是已死的东西,早该后继无人了”,是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只有乞灵于西方的“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全盘西化”,才会“充分世界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更有甚者,如《三星堆文化大猜想》竟然“大胆猜想”出“‘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

第二,“告别革命”,颂扬改良。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是“一部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是一幕“以暴易暴”的闹剧,革命是“幼稚和疯狂”、“杀人流血”、“民族内斗”、“历史悲剧”,纯粹是“破坏”,没有任何建设意义,“辛亥革命搞糟了”,“一切政治灾难都是从五四运动来的”,甚至“救亡压倒启蒙”,使中国由长期以来的“以英美为师”的所谓的“近代文明主流”,走上了偏离这一大道的“以俄为师的歧路”,“至少虚掷了三代人的血泪精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是“游而不击”、“投机做大”,总共才“消灭了851个鬼子”;相反,改良则更为“稳健”、“温和有序”,“慢慢来”,也并非历史发展的“死胡同”,为此必须“告别革命”,以“现代化史观”代替“革命史观”、“党派史观”。

第三,“侵略有功”,反抗有罪。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正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是“好事”,应当“大恨其晚”,再早一点,“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说“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殖民化,“如果没有西方的殖民征服,人类,特别是东方民族所有优秀的才能就会永远沉沦,得不到发展”,香港就很好,“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经历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等等,有人甚至声称“东北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相反,所有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和革命,则均“是以落后对先进,保守对进步,封建闭关自守孤立的传统对世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经济变革的抗拒”,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个“笑话”,过去对“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奴役与反奴役”的斗争与审视,“最终便是对‘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做出消极的、片面的、情绪化的彻底否定”。[3]

第四,“反思历史”,“重新评价”。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对于历史上要进行“反思”,要“思想解放”、“理论创新”、“范式转换”,对于历史人物要进行实则是“反着来”的“重新评价”,即“对于传统的反面人物,你要彰显其善良与朴实的本性,对于传统的善者,你不妨展露一些其性格中的缺陷”。由此,几乎所有正面人物均被贬低,太平天国相当于西方中世纪的“黑暗神权政治”,而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乱臣贼子”,鲁迅“并不关心政治、革命”,毛泽东是专制暴君且“绯闻不断”,等等;而对慈禧、李鸿章、荣禄、蒋介石等反面人物均被“去阶级化”“翻案”,“慈禧是一位极力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英明太后”,李鸿章变为“耿介善良”、“忍辱负重”、“开明进步”并带有浓厚家国情怀和人文色彩的“忠臣”,蒋介石是“中国救星”、“世界救星”。有人甚至认为“爱国应该一致,方式不必求同,抗日论也好,和平论也好,都是爱国心的表现,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热爱国家”[4],由此,“汪氏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国者”。

第五,否定前30年,“非毛”“反毛”。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新中国“30年没干多少好事情”,“是一步步倒退,几乎走向毁灭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错了”,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因而“只是一部荒唐史”,是极“左”的历史,社会主义是“民族旗帜下的封建主义,基本上是独裁制、集权制”、“现代式的封建主义”、“小资产阶级空想主义”、“民粹主义”,等等。与此同时,大力赞扬和鼓吹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是对“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从而把改革开放与全面建设的历史割裂和对立起来,以后30年否定和抹煞前30年。面对新形势下的民主政治改革,还有人鼓吹“宪政中国”,甚至说“宪政中国出现以前的中国是旧中国”,宪政中国才是“新中国”。在此过程中,借“反思”和“纠正”“文革”错误之名,对毛泽东大肆攻击和污蔑,有的人喊出“中国的落后与毛泽东有分不开的关系”,有人还编写了所谓《左祸》的书籍和文集,进而削弱和取消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六,否定英雄,“戏说”“戏谑”。历史虚无主义认为,许多英雄人物并非真实而系“伪造”,是政治“忽悠”的“炮灰”,且中共军史谎言实为官兵“共谋”。东北抗联是“虚构”的,狼牙山五壮士是“虚构”的,邱少云是“虚构”的……与此相适应,许多英雄人物遭到戏谑:董存瑞牺牲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雷锋有初恋女友”、“江姐是二奶”、“刘胡兰是小三”……许多红色经典被“戏说”:《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革命斗争被加入了“情感纠葛”:《沙家浜》被改编成“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阿庆嫂被塑造成“潘金莲”式的人物,郭建光被描写成胆小鬼,而胡传魁则成了民族英雄;《红色娘子军》也被改编成为青春偶像剧,吴琼花被塑造成“天使的愤怒”,且表现得“情意绵绵”……

第七,反咬一口,攻击马列。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目前需要引起重视的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是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有人说“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也源远流长。自19世纪末以降,一百多年来它以庸俗社会学为理论根基,穿着‘革命’的外衣,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是一种小资产阶级左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他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认识体系“把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作为评判事务的唯一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漫长的人类历史,也否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它自信地宣布,从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历史上就没有好的事物,充满了剥削、压迫、不平等和阶级斗争,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后才会获得彻底解放。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完全解释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观,陷入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5]他们甚至说“从中国20世纪初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虚无党’,到20年代以‘太阳社’为代表的一批上海‘亭子间’文人,再到解放后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批判运动,最后发展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虚无主义思潮,这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承脉络是十分清晰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