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2】

原标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
作者:王伟光    发布时间:2016-11-28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分享到 :

二、坚持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我国史学研究,是我国史学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我国的历史研究离开了唯物史观指导,就会迷失方向,丧失灵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灵魂和方向。

1.历史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社会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潮。历史学的任务,是在广泛收集、占有、鉴别史料的基础上,揭示历史的真相,说明历史规律,以便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准确地阐释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社会处于阶级社会阶段的历史特点决定了历史学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我国当代历史学,作为思想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方向、性质的理论学术,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是党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战线,从属、服务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能脱离党的政治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关系到我国当代历史学的性质方向和繁荣发展。我们不否认也不反对个人研究兴趣、爱好和追求,但作为党领导的历史学工作者,个人的兴趣要服从于人民、党和国家的需要,要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强调历史学的意识形态属性,绝对不会否定或削弱其科学属性和文化、学术价值。在历史研究中,必须处理好学术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把学术问题、理论问题和不同观点的讨论无限上纲,与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不加区别地混淆在一起,反对“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装袋子”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做法和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也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历史学属性、背离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背道而驰的虚假的“学术”行为。

2.唯物史观是史学研究的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史学研究的思想武器。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历史学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特色历史学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思想政治保证。当年,郭沫若在谈到唯物史观对他学问和人生的作用时说:“尤其辩证唯物论给了我精神上的启蒙,我从学习着使用这个钥匙,才认真把人生和学问上的无门关参破了。我才认真明白了做人和做学问的意义。”

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阶级分析法。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翦伯赞精辟地指出:“要严格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他们自己的历史条件之下,用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加以说明。如果离开无产阶级立场,不用阶级观点进行分析,而只是用历史条件与历史倾向、历史局限性等为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落后、反动进行辩护,这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客观主义。”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尚钺提出要对史料进行阶级性分析:“运用史料还要严肃地掌握阶级性,马列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科学就是严肃的党性科学,所以必须掌握阶级观点,因为不严肃掌握阶级观点,就要犯大的原则上的错误,同时我们搞历史的人是知道的,过去历史记录权不掌握在人民群众手里,掌握在奴隶主阶级手里,掌握在封建主阶级手里,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因此我们运用过去史料,要不严格地批判地来看这些史料,就很容易落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那个迷魂阵里边去。”

我国一些国学功底很深的史学家坚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晚年自述中说:“予之将马列主义与予旧见解相结合融化,其重要之点如下:﹙一﹚旧说皆以为智巧日开,则诈欺愈盛……得今社会学家之说,乃知欺诈之甚,实由于社会组织之变坏,非由于智识之进步……﹙二﹚超阶级之观点,希望有一个或一群贤明之人,其人不可必得……今知社会改进之关键,在于阶级斗争……﹙三﹚国家民族之危机,非全体动员,不能挽救,而阶级矛盾存在,即无从全体动员……故今日之社会主义,实使人类之行动,转变一新方向也。”著名经学家周予同总结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经学演变时说:“根据经学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对某些‘经学’问题的一定共同点的思想体系而形成经学派别,而这种派别归根到底又受经学家的世界观的直接支配。就其‘继承’的形式来看,有其师承关系或治学方法的基本一致性;但就其本质来说,是有其阶级性的,是和时代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3.弘扬我国史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国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于史学研究,开创了我国史学研究的崭新局面。李大钊曾这样描述唯物史观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的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1922年,著名清史专家萧一山在《史学之研究》中专门论述了“唯物史观在史学上之价值”。他说:“唯物史观在史学之价值,既如此其重大,而人生所被之影响,又如此其紧要,我辈不可不明其真义,藉得一新人生之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历史学家更加自觉地接受唯物史观指导,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形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的一代新风。著名经学家周予同在自传中记述了他对唯物史观的看法:“我研究中国的经学与史学,主观上是要从思想上文化上清算长期的封建社会……清算封建社会,如同医学家解剖尸体,需要有犀利而合适的解剖刀。我年青时试用过多种解剖刀,也就是中国的和西方的社会历史学说,主要是进化论。但用来用去,还是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帮助我们解决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学者们总是纠缠不清的问题,指引我们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变成科学。我在五四时代就已结识毛泽东同志,听过李大钊同志的演说,也访问过鲁迅先生。他们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使我十分钦仰。我觉得我们研究学问,也应该走他们开辟的道路,解剖刀才能发挥作用,既不会泥古不化,也不会乱砍一气。”著名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唐长孺1955年在出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跋语中写道:“在研究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企图解决历史上的根本问题,必须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79年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唯物史观带来史学的巨大进步:“记得建国初期,史学工作者都在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试图应用到自己的专业研究中去。在史学界展开了关于古史分期、汉民族形成、资本主义萌芽……一系列的讨论,编辑了大部头的史料丛刊。史学界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晚年表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是指导历史研究的最正确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4.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广大史学工作者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自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首先做到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194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体现在用上。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体现在运用唯物史观于史学研究,提出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出成果,出人才。当前,史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和危害,坚持史学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