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3】

原标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
作者:王伟光    发布时间:2016-11-28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分享到 :

三、努力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史学建设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希望广大历史工作者能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史学创新体系。

1.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努力为人民而从事史学研究

今天,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史学,特就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地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首先必须解决好史学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作为历史研究者,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时刻关注人民对历史研究的需求。如果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脱离了人民,史学便不能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更不可能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侯外庐先生曾说过,伟大的时代驱使我将全身心投入新史学的踏勘。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在反思解放前“为学术而学术”的治学方法时说,以前的研究“谈不到大众化,更谈不到为人民服务”,“糊里糊涂做了一辈子学问,也不知为谁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可以按照人民的迫切需要、国家当前的任务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了”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界坚持为人民书写历史,撰写了一大批反映劳动人民的史学著作。譬如加强了农民战争的研究,开辟了中国农民战争史新学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对此评价说,新中国历史研究由于强调了农民战争的革命性以及对促进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语言”,“建立了评估和重现中国过去历史的标准”,“这个问题为中国历史学增添了一个新领域,却是毫无争议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为人民做学问,就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在马克思主义中是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要求历史学必须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起来。研究立场是任何一位史学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列宁明确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严肃立场,才不会被个人私心、个人恩怨和狭隘利益遮蔽住自己的眼睛,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住本质。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立场,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才能得出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结论;如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运用唯心史观,就会得出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结论。郭沫若在阐明自己的历史研究时说:“我是以一个史学家的立场来阐明各家学说的真相。我并不是以一个宣教师的态度企图传播任何教条。”“是什么还他个什么,这是史学家的态度,也是科学家的态度。”翦伯赞也说过:“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第一是科学性,第二是革命性。”党领导下的历史学工作者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事史学研究。

2.不辜负时代要求,努力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其话语体系创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的任务。在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史学界应直面不足,努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推进中国特色史学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掌握学术话语权。

一要坚持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形成的史学共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李大钊、陈独秀、李达、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中国学者就开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形成了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共识。这些基本共识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今天,建设中国特色史学学术体系、提升话语权,关键在继承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新的科学概念和学科范式。要坚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演变规律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判断等一系列科学范畴,要坚持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科学概念,在更多史料的支持下进一步论证和丰富这些范畴概念;要对我国学者有较多话语权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关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潮的学说、观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和论证……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我国史学界才能把中国特色史学创新体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不是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

二要开展扎实深入的史学研究。史学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究责任、扎实深入的道德风尚,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执著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历史学者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研究要有十分扎实的史料根据、十分严谨的论证逻辑,要有令人信服的阐释力。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在学术上有说服力,才有助于提高我国史学创新体系建设水平。

三要自觉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1954年就提出:“只有创造性的讨论,自由的批评,科学才能发展;反之,如果放弃了争论,取消了批评,任何科学都是不可能发展,不可能进步的……如果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而又不要批评的精神,这就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以使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速度加快。”

四要发挥集体和个人的双重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史学创新体系,既需要学者个人开展深入的研究,产出一系列运用史料得当、见解独到的精深专著;又需要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运用集体力量组织学者攻关,产出多种体系宏大、结构严密的大部头著作;还需要具有战略思考能力的学者在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新的概括,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使我们的研究在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意义上对国际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3.加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成果普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同志1959年就说过:“历史上不管中国与外国,凡是不应该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这么做了的,结果统统毁灭了他们自己。”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过程中,要注重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创新和史学研究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

当前某些历史研究成果和历史题材作品竭力淡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观点,淡化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淡化阶级分析方法,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告别革命”,从而使历史发展的动力观、阶级观、群众观、社会形态观等许多牵涉唯物史观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受到挑战。在某些历史著述和作品中,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沉渣泛起,剥削阶级价值观得到弘扬,客观上形成了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冲突。某些历史著述和作品肆意曲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某些历史著述和作品不顾历史背景、历史事实,颠倒是非,甚至盲目宣传某些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犯有侵略行为的历史事件、人物等。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史学工作者的高度警惕!

史学研究成果要真正能够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决反对错误的历史观,将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传播给大众,杜绝人为杜撰的虚假历史。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历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弘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写小书的传统,加大科学历史观的宣传教育和历史知识普及力度,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也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舞台、空间和不竭的源泉。中国历史学不仅要记录这个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更要参与这个重要历史篇章的创造。中国历史学工作者应该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要大有可为,一定可为,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实践的灿烂的中国特色的历史学。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