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
摘 要:近年来,唯物史观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我国史学研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我国史学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历史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唯物史观是史学研究的利器,宏扬我国史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史学建设,需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努力为人民而从事史学研究;需要不辜负时代要求,努力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其话语体系创新建设;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成果普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 史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作为中国史学界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彻底清除出去,从而彻底解决了历史观领域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和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我们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地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坚持唯物史观,需要准确理解和全面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了精辟论述,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规律,勾划出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论观点,如生产观点、群众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国家、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社会利益理论、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等。
唯物史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弄懂弄通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可以更坚定地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而始终坚守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又可以坚定地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可以把这些基本观点作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可以坚守崇高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方向,驳斥种种谬误,不断取得胜利。
近年来,唯物史观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当前,在我国存在一股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错误倾向,集中体现为“三化”:一是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边缘化”,二是在史学研究中“去政治化”,三是在史学研究中“去意识形态化”。这“三化”集中起来可以称作彻底的“告别革命”。这个“告别革命”,不仅是要告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且对于历史上一切推进社会进步的革命,都要告别。这股“告别革命”的错误思潮,实际上是一种逆历史而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形成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应该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的要求:“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