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淞:關於大力弘揚黨史文化的幾個問題【2】

作者:歐陽淞    發布時間:2012-09-2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二、黨史文化的基本內涵
  前面講過,在這裡我們主要從精神層面把握文化范疇。同樣,探討黨史文化的內涵,重點也將從精神層面來把握。簡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為靈魂的黨史文化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指引中國人民從黑暗中奮起並走向光明、中華民族從屈辱中挺立並走向復興的精神旗幟。自從中國共產黨高舉起馬克思主義這面旗幟,中國革命就有了正確前進方向,中國人民就有了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命運就有了光明發展前景。中國革命的面貌、中國文化的面貌,都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煥然一新了,這充分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對於黨史文化誕生所具有的本源性地位。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
  在9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我們黨高度重視用先進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既反對教條主義,又反對經驗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根本體現,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不斷實現與時俱進的根本保証,也是黨史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精華、呈現鮮明特色的根本條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一個政治命題,也是一個文化命題。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歲月,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和文化背景相結合。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共產主義者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正因為有如此清醒堅定的文化自覺,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於解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的重大問題,運用於解決在革命勝利之后如何建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等重大問題,並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不僅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了嶄新方向。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是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由壓抑轉向昂揚的主要標志,也是黨史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標志。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根本指導思想,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綱領,在致力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大力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黨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實際上也是文化問題),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創立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黨史文化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根本指導思想的黨史文化,始終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始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生動教材和寶貴財富。
  (二)90多年的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為核心的黨史文化
  政黨因信仰而成立,黨員因信仰而聚集。崇高的信仰是我們黨的政治追求和遠大目標。我們黨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既有各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斗目標的最高綱領。早在建黨之初,我們黨就把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並為之進行了不懈奮斗。90多年來,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吸引和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仆后繼、艱苦奮斗,為實現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用無私奉獻甚至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血與火的革命歲月,共產黨人浴血奮戰、視死如歸,靠的就是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沒有理想信仰的支撐,就沒有李大釗、夏明翰、劉胡蘭等許多優秀共產黨人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英勇氣概,就沒有董存瑞、黃繼光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英雄壯舉。新中國成立后,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在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閃光的名字背后,無數黨員干部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實踐著共產黨人對理想和信仰的堅守。在氣勢磅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許多優秀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新的壯麗史詩,孔繁森、任長霞、楊善洲、沈浩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繼續彰顯著共產黨人對理想和信仰的堅守。
  理想和信仰是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根源。共產黨人自覺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熔鑄在靈魂和血脈之中,就一定能夠始終保持思想、行為、作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保持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在風浪面前處變不驚,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在困難面前敢於勝利。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事實正是如此。90多年來,無數革命英烈、大批英雄模范、眾多時代楷模,為我們留下了光照千秋、永垂青史的黨史文化遺產,其核心就是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仰。
  (三)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的黨史文化
  “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是政黨文化的核心問題。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是黨的一切決策和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共產黨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90多年來,黨的一切探索奮斗,都是在努力踐行這一根本宗旨。黨的宗旨在黨的全部實踐中始終居於核心價值的地位,也始終成為黨史文化的主題。
  1934年,毛澤東同志在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曾經深情地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為了把黨的宗旨貫徹到實踐中,我們黨不僅在黨內和軍隊內部開展思想教育,著力糾正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而且以鐵的紀律保証黨員干部和廣大官兵自覺維護人民利益、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1944年,毛澤東同志在悼念張思德同志的講話中,明確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對全黨全軍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在黨的七大上,他還深刻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七大首次將“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鄧小平同志不僅反復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准繩”,而且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准,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的價值標准。這對於推進黨的宗旨具體化、時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江澤民同志創造性地把黨的宗旨與執政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我們黨同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區別,“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對實現黨的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多次強調,我們的發展要注重以人為本,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黨的全部歷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奮斗史。90多年來,黨面對的形勢任務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變。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實踐黨的根本宗旨,才使黨始終保持了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黨的事業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這是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勝利,也是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先進文化的勝利。
  (四)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精髓的黨史文化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於革命戰爭年代。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從“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原則出發,第一次闡述了“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強調要創造新局面就不能照搬照抄外國的東西,而要從本國實際出發去創造新的理論,反對本本主義。歷史証明,如果沒有這種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思維方式,黨就不可能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中國革命就不可能從“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遵義會議也不會成為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同志先后撰寫《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為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這為從文化心理角度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奠定了深層次的思想基礎。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重要文獻中,批判以教條主義為主要特征的主觀主義學風,闡明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並用中國文化的特有語言,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概括為實事求是,打破了長期以來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決議神聖化、絕對化的思想禁錮,為鞏固科學的思想路線和思維方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新中國成立后,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究竟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還是照搬照抄蘇聯發展模式,成為黨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面臨的重大抉擇。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中國國情,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堅決反對在學習蘇聯經驗問題上照搬照抄的教條主義傾向。這種科學的文化思維方式,不僅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創造了條件,也為后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思想文化養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同志鮮明地提出要完整地准確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尤其要掌握“實事求是”這個精髓,反映了我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態度。為了沖破當時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思想禁錮,打開新的局面,他領導和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的大討論,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恢復和發揚毛澤東同志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他特別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在鄧小平同志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再次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面對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國內嚴峻的政治形勢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江澤民同志強調:“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經過深入思考,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站在全局和時代的高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借鑒外國發展經驗,深刻回答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問題的同時,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黨的歷史一再証明,實事求是是我們黨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理論發展新境界和事業發展新局面的一大法寶。用好這個法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弘揚求真務實精神,積極探索、大膽試驗、開拓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黨史文化的生命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