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的歷史文化底蘊【3】

作者:張立慧    發布時間:2012-12-10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三、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變遷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文化前提

(一)從文化抵抗走向文化融合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實踐基礎

文化是以積累的方式前進的。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確立並不偶然,它是在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狀況下產生的,是中西文化沖突和融合過程中的產物。中西文化經歷了從文化抵抗走向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學對西學的抵抗首先表現在文化上的閉關鎖國政策,其次表現在對西方文化的抵制。近代中國對西方文化的抵抗,是因為西方文化是伴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而來的,這種特殊的文化交流方式使學習西方成為格外沉重的話題,也使客觀冷靜地審視中西文化之差異,並在中西文化的沖突融合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新文化成為異常艱難的思想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在各種思潮浮沉遞增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文化變遷經歷了中體西用,國粹主義,全盤西化,最后在實踐中走向融合中西,找到了中國化的發展方向。從文化抵抗到文化融合是一個艱難痛苦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是歷史進步的過程,它奠定了20世紀30年代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實歷史基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逐漸意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毛澤東等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十分注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並走向成熟。

(二)中華民族文化觀的初步成熟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前提和社會心理基礎

第一,從華夏文化中心主義到開放平和文化心態的形成。中國古代以“天朝上國”自居,形成自我中心,唯我獨尊和漠視其他民族的文化心裡。西學東漸打破了華夏中心觀念和文化封閉心態,它是一個喪失“大一統”秩序及“中國中心觀”並走向世界體系的過程。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盡管國粹論、中體西用和全盤西化論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它們都把中國文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加以考察,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中國文化出路的一種積極思考,都是對全球化的一種應對和解答,客觀上都是對華夏中心主義的一種解構嘗試,都構成了中國文化進步的歷史階梯,它們的合力推動著中華民族文化觀念的變遷和文化觀的成熟,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前提和社會心理基礎。

第二,對文化的認知初步成熟。其一,認識到文化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國粹論過於重視文化的民族性,全盤西化論過於強調文化的時代性。20世紀30年代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的論爭,使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進一步結合起來。其二,認識到文化是可分的,強調文化是可以析取的,提出文化綜合創造主張並在新啟蒙運動中成為共識。新啟蒙運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源語境。其三,把文化和實踐統一起來。20世紀30年代人們擯棄文化史觀,把文化的認知和現實國情聯系起來,把文化發展與國家發展道路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