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的歷史文化底蘊【4】

作者:張立慧    發布時間:2012-12-10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三)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保証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意識全面覺醒,特別是文化民族性意識的覺醒。1937年11月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解放》周刊刊發《現階段的文化運動》一文,宣布馬克思主義者並不排斥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文章特別提出了文化“中國化”的任務問題,強調“要使我們的文化運動充分中國化!”1937年11月14日,張聞天在特區“文協”成立大會上作《十年來文化運動的檢討及目前文化運動的任務》的報告,他認為文化界的任務第一是要適應抗戰,第二是是要大眾化、中國化,在黨內首次較為成型地提出發展新文化的整體思路,即“民族的、民主的、大眾的”原則,率先揭起了文化“中國化”的旗幟,表達了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使之適合中國的條件、並創造出“以中國的實踐為內容”的“具體化的理論”之初步理念。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在繁重的政治活動之余審時度勢,敏銳地把握住文化民族性的問題,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高決策。

四、結束語

回顧西學東漸的歷史,我們認為,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使中國人在思想方式上發生了重要變化。中國人的文化觀由封閉保守轉向開放進取,由情緒化轉歸理性化,由文化自大與自卑走向文化自覺與自信。中國人逐漸認識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隻有既善於汲取他國先進文化,又勇於批判繼承自身文化傳統,才能真正創造出屬於世界的民族文化,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躋身於世界先進之列。中國人文化觀念的轉換和成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准備了豐厚而肥沃的心理土壤,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可能。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指導地位的確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導意識形態地位的確立,不僅僅是中國革命的勝利,更深層的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近代文化在黑暗中彷徨、求索和抗爭后的必然選擇。它孕育於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變遷的歷史中,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觀成熟的基礎上,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變遷的歷史和邏輯發展的必然﹔是中華民族文化意識覺醒,文化觀成熟和文化自覺的必然選擇。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變遷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確立提供了歷史前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啟蒙和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毛澤東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化發展中的新思想和進步潮流。同時,毛澤東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之所以得到當時黨內外的廣泛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在中國順利推行,與中國民族文化觀的成熟是分不開的。任何一個政策,理論的推行,如果無法得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念的呼應,它的實施必然是步履維艱的。(本文作者:張立慧,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