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的歷史文化底蘊

作者:張立慧    發布時間:2012-12-10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一、全球化的產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開始成為人們的主流話語。但全球化的歷史源頭可追溯到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從那時起,世界的各個部分從此走上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越來越緊密的時代。馬克思第一個洞察到全球化,他的“世界歷史”理論對全球化的客觀存在及發展態勢作了精辟預見和深刻論証。

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進程或趨勢。其本質是國際性、現代性、開放性和發展性,核心是發展性。全球化標志人類歷史由民族歷史轉向世界歷史,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全球化是人類文明急速增長的過程,也是世界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的過程,更是落后文化不斷地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的過程。各個民族國家是否對全球化有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洞察和積極的順應意識將決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和走向。

晚清以降中國被卷入以全球化為表征的現代性變革之中。中西文化交流由“中學西漸”變成“西學東漸”。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西學東漸:第一次發生在明清之際,從明末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東來開始,到十八世紀因中西“禮儀之爭”引發中國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教”結束,前后二百多年。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和平方式下進行的平等的雙向交流,交流范圍狹窄,社會影響有限。第二次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后,是在武力挾裹下進行的。中國人的文化觀發生劇烈震蕩,中西文化沖擊在社會各個環節全面爆發,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危局”和“創局”。中國文化向何處去?如何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克服中國社會文化危機、如何建設中華民族新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成為近代以來每一個中國人必須思考的無法逃避的嚴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