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共歷史研究【2】

作者:張靜如 王冠中    發布時間:2013-01-08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二、“以人為本”與中共歷史研究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中共歷史研究中要做到“以人為本”,就是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個體和群體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上。個體既在自己所屬的群體中與大家一同起作用,又單獨起到別人不能起到的作用﹔群體作用則是在相互協調的、相互支撐的、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合力而成的。在中共歷史研究中,既要研究個體的獨特貢獻,又要研究群體的合力作用,在關注精英人物研究的同時,也應關注普通人物及其群體行為、群體特征、群體意識的研究。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研究普通民眾在中共歷史上對反帝反封建和社會進步作出的貢獻。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事業,他們為革命任務的完成和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從當前的黨史著作來看,對群體作用方面的研究很薄弱。現有的群體研究,往往是從與革命進程直接有關的角度考察,如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等。至於那些與革命運動關系不直接的群體,如醫務工作者群體、教育工作者群體、科技工作者群體等等,則很少有人去研究。而對這些群體的研究和記敘,意義也很重大。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各個根據地以及軍隊中,都設置了許多衛生防疫機構,配備了相當數量的衛生防疫人員,他們的任務不僅僅是救治戰場上的傷員,而且要防控疫病的流行,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沒有他們的存在,根據地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更重要的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衛生防疫模式,對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的衛生防疫體系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對這一群體的研究,目前很少見到相關成果。

另外,對普通民眾個體的研究,目前也很不夠。而這方面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使人了解到歷史豐富多彩的一面。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許多普通民眾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歷史悲壯劇。《抗戰》三日刊中有這麼兩段記載:16歲女青年劉漢生,當臨汾危急之時,不肯逃回湖北老家,毅然參加了山西抗敵決死隊。她在給自己母親的信中說:“在這緊急的中華民國存亡關頭,每個中華的兒女應立刻盡他所學貢獻國家,我雖沒有什麼學識,但我願將所能貢獻出來。”另外,江蘇一佚名老人在家鄉陷落后,困於上海,但在如此危難之際,卻把自己沿街乞討來的錢送到銀行捐做救國金。中共歷史上這樣的平民活動舉不勝舉。將普通民眾及其所在群體的這些事跡記載下來,其意義至少有二:一是這些普通民眾的言行可以反映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群眾基礎﹔二是對歷史研究本身來說,這意味著搜集歷史素材范圍的擴大和研究思路的轉變。對一些看來不起眼甚至和歷史無關的一手材料,以前很少引起研究者的重視,但在平民史視角中,它們都是構成歷史的“血”與“肉”。

第二,注意對普通民眾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況發展變化歷程的研究。中共歷史研究要做到“以人為本”,最重要的還是要研究普通民眾的群體狀況研究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變遷的歷程。一方面,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總是首先反映在其物質生活狀態的變遷上。例如,西服對中山裝的替代,小洋樓對平瓦房的更新等等,這些雖然都發生在普通民眾身上,但卻是賦有文化意蘊的歷史研究課題,因為民眾這些生活狀態的變遷,實際上是生產力發展到何種程度的具體體現,而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又是整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線,所以研究普通民眾生活狀態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普通民眾精神歷程的變遷,它是一些精英人物提出偉大理論的社會根源。如毛澤東思想的誕生,就與千萬普通民眾要求反帝反封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緊密相關。普通民眾的精神世界總是會反映到語言、行動、社團組織和生活風俗等各個方面,因此對普通民眾群體行為的研究,還必須進一步研究這些社會方面的變遷。這與我們倡導的社會史研究還有些不同,著眼於社會的社會史,將人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各種社會關系出發進行研究﹔而以人為本的平民史研究,則是將人從社會中分離出來,強調人對社會的改造以及人在社會演進和變革中的作用,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第三,加強對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以人為本”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展史的研究。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以為人民謀求自由、解放和幸福為己任,這主要體現在其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和政策上。在不同歷史時期,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在改變,黨在這方面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也有一個沿革和發展的過程,加強對這方面政策發展史的研究,從中找出這些方針、政策發展演進的一般規律,不僅可以找出黨在某些歷史問題上出現挫折和失誤的原因,而且為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提供經驗借鑒和歷史依據。就“以人為本”這一執政理念本身來說,它也有一個來龍去脈的過程,此前我們一直提“為人民服務”,反映在黨的路線上,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它的理論根基在於唯物史觀的這一基本原理,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亦承認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從理論到黨的路線,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對這種沿革以及不同提法所處歷史條件的研究,本身也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