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共歷史研究【4】

作者:張靜如 王冠中    發布時間:2013-01-08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四、“統籌兼顧”與中共歷史研究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將這一根本方法貫徹到中共歷史研究中,至少會給我們的研究工作帶來三個方面啟示。

一方面,要大力加強中國共產黨貫徹運用統籌兼顧方法歷史過程和歷史經驗的研究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統籌兼顧方法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為了調動各方面力量積極抗戰,於1942年1月28日通過了《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除了重申“實行減租減息”和“減租減息之后又須實行交租交息”兩項基本原則之外,還進一步提出了“獎勵富農發展生產和聯合富農”的原則。這些政策的制定,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兼顧到地主和富農的利益,有利於調動他們抗戰的積極性。再如,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即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而黨的建設,則是搞好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的組織基礎和力量源泉。這三個法寶之間的辯証關系,也體現出了統籌兼顧的思想,忽視其中的任何一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就會遭受挫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運用統籌兼顧科學方法的歷史同樣也需要重點研究。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時,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正確處理好的十大關系,要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在《論十大關系》中,他提出了“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強調了“軍民兼顧”“公私兼顧”等論題。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專門指出:“統籌兼顧,各得其所。這是我們歷來的方針。”[3]這裡的“歷來”,與上述胡錦濤強調的“一貫”是一個意思。由此也更突顯出加強中國共產黨貫徹運用統籌兼顧方法對歷史過程和歷史經驗研究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運用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來推動中共歷史學科發展。當前,中共歷史學科發展有很多成績,出了很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如上文所述,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不協調問題,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民主革命時期與社會主義時期在研究投入上的不協調問題,人物研究中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不協調問題,中央黨史研究機構與地方黨史研究機構在資源共享、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協調問題,研究者自身的史識、史才、史德與資料佔有之間的矛盾,堅持馬克思主義與引進西方理論和方法之間的矛盾,等等。在新世紀要推動中共歷史學科走向繁榮,就必須正視這些矛盾,用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來協調和處理這些關系。

再有,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就是唯物辯証法強調的事物的普遍聯系。在自然界和社會中諸事物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直接的或者間接的聯系關系。在中共歷史研究中運用這種方法時,就要注意不能孤立考察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而要仔細研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社會生活方式等等諸方面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影響。這樣,研究的成果就不會簡單化,而是更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

綜上所述,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共歷史研究,就是將科學發展觀這一理論體系的精髓,以及它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於具體研究中。在史料搜集、課題選擇、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歷史人物的評價等具體方面和環節,自覺地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和精神,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原則要求,來推動中共歷史學科發展。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共歷史研究,在研究實踐中貫徹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項需要研究者和相關主管機構長期努力的工作,研究主體知識結構的更新和思維方式的優化,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張靜如,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日報》,2007年10月25日。

[2]《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2頁。

[3]《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