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新中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戰略機遇期【4】

——兼論技術革命與尖端科學技術的突破性進展

作者:王素莉    發布時間:2013-12-04   
分享到 :

四、技術革命促進國民經濟骨干企業的技術升級

1964年12月,毛澤東在修改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時,對“大躍進”有一個解釋: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我們所說的“大躍進”,就是這個意思。(《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271頁。)顯然,毛澤東在總結“大躍進”的指導思想時,仍然突出了技術革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毛澤東實施的技術革命,凸顯了第一次現代化與第二次現代化齊頭並進的發展優勢,對國民經濟骨干企業的技術升級產生深刻影響。

第一,尖端科學技術的啟動促進了新興工業的崛起。從50年代中期到60 年代初,中國成功地實現了航空、核能、火箭、電子、自動化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啟動,促進了航空、電子、船舶、兵器、核、航天、冶煉、儀器儀表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崛起。五六十年代,在重工業部中分離出來部門的基礎上新組建了七個機械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民用機械)﹔第二機械工業部(核工業與核武器)﹔第三機械工業部(航空)﹔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第五機械工業部(兵器)﹔第六機械工業部(造船、船舶)﹔第七機械工業部(洲際導彈、航天)。為配合這些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各級各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把培養新技術急需專業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一批新專業在高等院校相繼設立,有些急需專業則採取短訓班方式,有力地支持了新興工業的發展。

第二,新興工業的崛起推動了中國基礎工業部門的發展。基礎工業部門加強對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促進了國民經濟有關部門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新材料工業、化工工業、冶金工業、電子元器件工業及精密機械、儀器儀表工業等的發展,既填補了中國科學技術的許多空白領域,又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形成了一個與尖端技術發展相適應的配套協作網,為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尖端科學技術打下物質基礎。例如,到1959年中國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已在27個省、市、自治區進行工農業、醫藥方面試驗研究,全國有117個使用單位,136個實驗室,專業人員近千名。(《1959年科學技術成就的資料》(1960年1月)。)1959年9月,中國每秒運行萬次的計算機(104機)研制成功,成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得力幫手,它主要服務於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這個所即后來的九院,是搞設計的,那個計算量太大了,沒有這個計算機,幾年也算不出來”(張勁夫:《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人民日報》1999年5月6日。)。這種尖端科學技術與國民經濟基礎工業部門互相促進、尖端科學技術之間互相促進的例子,充分說明毛澤東關於第一次現代化與第二次現代化齊頭並進的技術革命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第三,國民經濟骨干企業的技術升級。1963年,十二年科學規劃提前完成,開始制定《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毛澤東明確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搞上層建筑、搞生產關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現在生產關系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351頁。)毛澤東關於打好科學技術這一仗的戰略構想在實踐中取得實質性推進。在某些尖端科學技術領域,中國已經處於世界先進或世界領先水平,主要包括“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銀河計算機、電子顯微鏡、射電望遠鏡、高度照相機、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50萬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還有各種新材料、電子元器件、精密機床、儀器儀表等。國民經濟的骨干企業已經具備了設計建造大型鋼鐵基地、大型水電站、萬噸遠洋貨輪、飛機制造、重型機械制造廠的能力。這些國家重點科學技術研究和工程項目研制成功或建成投產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骨干企業的技術升級,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在毛澤東技術革命思想指導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戰略機遇期在尖端科學技術、新興工業和基礎工業發展中實現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正是利用和把握住了“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如何准確判斷其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因此,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戰略機遇期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經驗教訓同樣彌足珍貴。在毛澤東領導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不僅使中華民族獲得了永久的國家戰略護衛屏障,也為改革開放時代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人才准備。這個豐功偉績,歷史應當永遠銘記,其積累的寶貴經驗應當成為今天的歷史借鑒。同時,在“左”的指導思想影響下戰略機遇期兩起兩落的歷史教訓,也使中國共產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醒。堅定不移地保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戰略與體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兩個一百年到來之際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共十八大向全黨提出的政治任務,也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戰略機遇期的歷史警示。(本文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