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及其時代意義【2】

作者:張神根    發布時間:2014-06-03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二、深刻認識中國國情與重新確立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和步驟

鄧小平領導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首先是從深刻認識國情開始的。

然而,深刻認識中國的國情並非一件易事。“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人們急切地期待迅速擺脫困境,邁開大步前進。1977年5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把四屆全國人大提出的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解釋為趕超世界強國。為實現這一趕超目標,1978年春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和《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按照這兩份文件的要求,從1978年至1985年這8年間主要工業產品新增加的產量都將大大超過過去28年增加的產量,國家財政收入和基本建設投資,都相當於過去28年的總和。在這樣不切實際的高指標推動下,全國上下“大干快上”,結果使國民經濟重新陷入比例嚴重失調,經濟發展再度遭受挫折,充分反映了當時黨對改變落后面貌的艱巨性仍然估計不足。

挫折和教訓促使中共領導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制定發展目標必須始終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1979年3月,鄧小平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我國工農業從解放以來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長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較高的。但是由於底子太薄,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參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164頁。)差不多同時,陳雲也指出:“總之,九億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革命勝利三十年了還有要飯的,需要改善生活。我們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現代化的。”(《陳雲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1頁。)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概念,但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制定發展目標的思路已經很清晰了。

在深刻認清國情的基礎上,中共中央開始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和步驟。首先,適當調整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實事求是地將目標確定為實現小康。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會長馬爾科姆•麥克唐納時指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現在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是你們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你們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496頁。兩天后,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又把“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表述為“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497頁。)。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就是把標准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94頁。)1979年12月6日,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鄧小平對20世紀末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又作了進一步解釋:“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37頁。)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的目標提出來后,鄧小平非常重視。一方面積極組織進行了調研,另一方面組織有關方面進行了測算。根據調研和測算的情況,他又對目標進行了完善:爭取20年翻兩番、到20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至1000美元。按照鄧小平的這一設想,1982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1—12頁。)工農業總產值28000億就是按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測算得出的。

在制定和不斷完善20世紀末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同時,黨中央又進一步確定了到21世紀中葉的發展目標,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1982年5月2日,在會見盧森堡首相皮埃爾•維爾納時,鄧小平就提出:“我們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達到一個小康水平。要接近而不是達到你們西方的水平,恐怕還要花三十年時間,即從現在起要艱苦奮斗五十年。”(《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820—821頁。)十二大之后的實踐証明,分兩步走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的戰略部署比較切合實際。同時,隨著經濟建設的進程和建設經驗的逐步積累,使得從更深刻的認識層次和更長遠的時間跨度上規劃經濟建設成為必要和可能。在此背景下,1987年4月30日,在會見西班牙副首相阿方索•格拉一行時,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經濟發展戰略:“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隻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6頁。)按照鄧小平的這一設想,1987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對“三步走”發展戰略進行了明確而系統的闡述。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現代化發展戰略和步驟的過程,是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在發展問題上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出既符合中國實際、又能振奮人心的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才能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而這樣一個過程反過來又加深了對中國國情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