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經驗【3】

作者:尤國珍    發布時間:2014-07-18    來源:北京黨史
分享到 :

三、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公共文化服務的理論與實踐

進入新世紀,科學發展時代的到來讓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開始進入了福利化時代,文化事業的市場化發展道路——文化產業化開始向更為科學,也更為可持續的福利化方向轉化。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在2005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提法,2006年9月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思路,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從自發狀態到自覺狀態的飛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黨和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健全和完善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是明確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義、思路、目標和著力點。2007年6月16日胡錦濤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會議指出了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方面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會議還強調“要大力加強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改善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著力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14]

二是出台形成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具體實施規劃。為加快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從2006年到2007年兩年間,有關部門先后出台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一五”發展規劃(2006年—2010年)》《“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十一五”時期廣播影視科技發展規劃》《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十一五”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多個帶有規劃性的專門指導性文件,為公共文化服務事業迅速發展准備了充足的制度政策條件。

三是將以人為本理念貫徹到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中來,開始關注流動人口、社會弱勢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基本原則。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這一時期黨領導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高度重視社會弱勢群體、流動人口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保障。2004年12月20日文化部下發《關於高度重視農民工文化生活切實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的通知》,2012年4月5日全國殘聯發布《關於加強殘疾人文化建設的意見》,分別對保障流動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做了統籌布局,使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服務對象覆蓋上更加健全和完備,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福利屬性。

這一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公共圖書館為例,經過“十五”期間和“十一五”期間持續不懈的努力,2009年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50個,比2000年增加175個,公共圖書館已基本實現行政區域全覆蓋,其中地市級公共圖書館覆蓋率為79.3%,縣級公共圖書館覆蓋率為85.1%﹔實施了縣級“兩館”建設規劃,全國公共圖書館房屋建筑面積達到850萬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52萬平方米,增長42.1%﹔全國公共圖書館閱覽室面積達到204萬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94萬平方米,增長85.5%,平均每館閱覽室面積由2000年的410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714平方米﹔全國公共圖書館閱覽室坐席數為60.2萬個,比2000年增加18.6萬個,增長44.6%,平均每館閱覽室坐席數由2000年的156個,增加到2009年的211個,增長35.8%﹔全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為58521萬件(套),比2000年增加17568萬件(套),增長42.9%,平均每館總藏量由2000年的15.3萬件(套),增加到2009年的20.5萬件(套),全國人均藏書由2000年的0.3冊提高到2009年的0.44冊。[15]從場館數量到場館規模,從投入力度到藏書總量,從服務能力到利用效率,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迅猛發展,只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