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中心建設中北京角色作用探析【4】

作者:曹悅 曉文    發布時間:2015-04-16    來源:北京黨史
分享到 :

四、結語

首都政治中心建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歷史過程,從國民黨統治下的一個特別市逐步建設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首都,又從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首都建設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首都,在這兩個轉變過程中,北京的角色定位隨著國家社會性質的變革而轉變。在工作中,北京市始終堅持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毛澤東的指示,顧全大局、服從全局,“用客觀上可能達到的最高標准要求自己的工作”,不斷同先進地區比,找差距,找缺點,不斷地提出新要求,向更高的目標邁進[21]。概括起來,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其工作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顯性的,即一些政治中心必備要素的籌建,如全國標志性建筑、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所在地等,北京是重要參與者、具體籌建者﹔而另一方面是隱形的,但也更為關鍵,就是在社會發展、變革中,其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和中央保持一種密不可分的良性互動,在全國發揮其關鍵的帶動示范作用。這可以從幾方面進行解釋:其一,北京及時領會中央精神,積極地、堅定地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貫徹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帶動其他城市開展中央部署的工作﹔其二,北京一些工作上甚至是先行一步,或者當作全國試點的,從而為中央制定政策、工作安排提供經驗和借鑒。

北京在政治中心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或許與以下原因有關:首先,北京是國家政權機關所在地,所有重要會議都在這裡召開,重大決策都在這裡發出,北京在其中作為重要的參與者與服務者,承擔起服務全局的作用。其次,當時北京市的一些領導在中央擔任職位,與黨中央聯系密切。比如說,當時北京的市委書記彭真,也任職國家政治局委員,本身就參與一些全局性政策的制定工作,有利於政策的上傳下達。第三,北京作為黨中央所在地,由於地緣等方面的優勢,當中央領導需要理論聯系實際考察政策落實情況時,檢查、指導工作肯定最先想到的就是首都北京。這一系列的因素就保証了北京市委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對中央的精神能夠理解最到位、執行最堅決、不斷創造和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從而推動全國工作的深入開展。當然,這種創制、試驗、示范作用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的,不能根本改變政治中心建設中,中共中央主導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服從服務的主附關系。這是我們在研究工作中所必須高度重視的。

[1]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本文以此為基准,在此之前稱北平,在此之后稱北京,不再做特別說明。

[2]1949年2月3日,北平市歡迎解放軍入城,當日的《人民日報》(北平版)發表了題為“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奮斗”的代發刊詞。從這篇相當精彩的發刊詞中,可明確地看出當時定都北平的政治基礎。發刊詞說:“北平蘊藏著勞動人民和革命知識分子的豐富創造力,隱藏著進步的生產組織和文化組織,必須慎重地予以保護和繼承。北平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和長期革命學生運動的中心,1923年,‘二七’事件前后它又是以鐵路工人運動為首的中國工人運動的中心之一。北平始終同中國共產黨保持著密切聯系。”應該說,這是選擇北平作為新中國首都的最重要的政治條件。發刊詞還指出了定都北平的文化條件:“北平是中國最有名的文化都市,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現在擁有大批產業工人、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和職員,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參見彭興業《首都城市功能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頁。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6頁。

[4]彭真:《彭真文選》(一九四一—一九九0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頁。

[5]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頁。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第2卷,2013年版,第956頁。

[7]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1949—1993)》,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5頁。

[8][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465頁。

[10]北京市檔案館、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1948.12—1949),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552頁。

[11]《彭真傳》編寫組著:《彭真傳》第2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671頁。

[12][13][19]謝蔭明、李自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首都經驗的重視和利用》,《全國黨史界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版,第95、696、696頁。

[14]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1949—1993)》,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頁。

[15]邱國勝:《中國城市的雙行線:二十世紀北京、上海發展比較研究》,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169頁。

[16]陳煦、蘇峰:《毛澤東與北京城市建設》,《湘潮》2007年第2期。

[17]朱自煊:《試論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變遷》,《城市問題》1991年第3期。

[18]王炳林,陳偉剛:《北京市工業化的起步》,《北京黨史》2005年第1期。

[20]政協北京市委文史委編:《周恩來與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頁。

[21]《劉仁傳》編寫組著:《劉仁傳》,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頁。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