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齋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貢獻

作者:張江芬    發布時間:2015-09-02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摘要:楊明齋作為俄共(布)正式派往中國代表團中的一員,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楊明齋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也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向國內介紹、宣傳蘇俄革命經驗,啟發青年覺悟,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農實踐相結合。此外,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論証了社會主義的先進性,闡發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並初步探索了中國革命的道路。這些探索和成果有效地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力,對中共早期文化事業以及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蘇俄路徑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楊明齋﹔馬克思主義﹔傳播﹔貢獻

俄國十月革命后,處於內外困境的新生蘇維埃政權領導人推進世界革命戰略,在共產國際二大決議中初步形成了對東方國家政策的總輪廓,提出要在東方國家組建共產主義小組。共產國際在中國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始於1920年4月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外國處向中國派遣的全權代表維經斯基(中文名吳廷康)及助手(包括翻譯楊明齋)一行。根據俄共的指令,代表團的主要任務是“向中國介紹蘇俄的遠東政策、遠東共和國情況”,“召開一次全中國的革命代表大會”,並幫助中國組建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等(李玉貞:《與中共建立有關的俄共(布)、共產國際機構和人員》,《黨的文獻》2011年第4期。) 。直至1921年7月中共正式成立,可以說,在俄共(布)所派到中國的使者中,唯一對建黨作出重大貢獻的華人共產黨員是楊明齋(薛銜天、金東吉:《民國時期中蘇關系史(1917—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第108頁。)。楊明齋(又名楊好德),1882年出生於山東平度,1901年輾轉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謀生,1908年后在西伯利亞礦區半工半讀,曾被推選為華工代表。十月革命前夕,楊明齋加入了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並參加了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楊明齋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然而學界在已有對於楊明齋的研究中,多重復性的資料性敘述和介紹,且多側重對其文化觀的研究,而對於其作為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者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驅者及其歷史貢獻鮮少系統性論及,亦未能真正挖掘和展示出其具有時代鏡鑒性意義的理論創見。那麼,楊明齋對於馬克思主義作何理解和運用?其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什麼影響?研究這些問題,有助於增進我們對中共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所作貢獻的縱深理解,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進程及經驗啟示。

一、積極地傳播與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作為俄共(布)正式派往中國代表團中的華人代表,楊明齋是代表團與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之間溝通聯系的橋梁。他通過編譯文章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重視運用馬克思主義啟發青年覺悟,並積極推動工人運動,促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中共的早期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0年4月,楊明齋陪同維經斯基一行來到北京后,經俄籍教授柏烈偉介紹,與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多次會晤,並同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進行多次座談,同時捐贈了宣傳十月革命的書刊,如《國際通訊》《震撼世界的十天》等。是年5月,代表團一行到達上海,訪問了《新青年》《星期評論》等雜志及社團的負責人陳獨秀、李漢俊等,並成立了由五人組成的革命局,下設出版部、宣傳報道部和組織部三個部。針對當時西方通訊社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竭力歪曲十月革命的狀態,宣傳報道部於7月成立了中俄通訊社,楊明齋擔任社長,為中國31家報紙提供消息,並在北京設立了分社。通訊社的主要任務是溝通中俄兩國,消息主要來源於共產國際和蘇俄提供的各種資料,以及《每日先驅報》《紐約呼聲報》《蘇俄通訊》《民族》周刊等進步書刊。通訊社因為楊明齋離開上海赴蘇俄而在“1921年暑假期間終止了”(李達:《回憶黨的早期活動》,《黨史資料叢刊》1980年第1輯。)。據統計,楊明齋負責的中俄通訊社,“從1920年7月至1921年7月一年間共發稿140余篇”(余世誠、張升善:《楊明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第187頁。),對增進中國人民對蘇俄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人物的了解,發揮了重要的革命宣傳教育作用。

1920年8月,上海成立了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當時取名為“中國共產黨”,楊明齋也參加了這一組織。9月,《新青年》進行改版,並增設《俄羅斯研究》專欄,楊明齋在《新青年》第八卷第二號、第三號上發表了翻譯文章《蘇維埃的平民教育》和《俄國職工聯合會發達史》,系統介紹了蘇俄的教育情況及俄國職工聯合會從1905年到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全面發展情況。11月7日,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理論性月刊《共產黨》創刊,刊登了大量有關共產黨知識的譯文,其中包括楊明齋翻譯的共產國際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情況、俄國共產黨的經驗以及列寧的一些重要著作,如在俄共九大的演說、《國家與革命》的第一章等,使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進一步了解了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組織機構,毛澤東曾稱贊“上海出的《共產黨》……頗不愧‘旗幟鮮明’四字” (《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頁。),足見《共產黨》的宣傳為建立全國性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所作的貢獻。

(二)以馬克思主義啟發青年覺悟

楊明齋是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發起人之一,除充分利用機會向青年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外,還積極引導和號召青年學生走向無產階級的革命道路。1920年8月22日,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年9月,為了掩護共產主義革命活動,楊明齋在漁陽裡6號以公開辦學的形式成立了外國語學社,楊明齋擔任校長兼俄語教師。外國語學社的學員主要以學習俄語為主,也學習世界語,此外還有政治課,主要介紹十月革命以及各國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並引導學生“閱讀《新青年》、《共產黨宣言》、《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民國日報》的副刊《覺悟》以及介紹蘇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張羽、岳鳳麟編: 《一束潔白的花——緬懷曹靖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第228 頁。)為提高學員的政治覺悟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外國語學社每周召開一次政治學習會,有時邀請陳獨秀、李達、楊明齋等去演講,內容有“馬克思主義淺說”“階級斗爭”“帝國主義”等,為黨組織培養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理論素養的青年干部。部分青年學生還參加一些社會革命活動,如下廠做調查。同時,上海外國語學社也是“輸送中共第一代留俄生的搖籃”(徐行:《中共第一代留俄生述論》,《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921年春,外國語學社挑選了20多名學員赴蘇俄學習,其中有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蕭勁光、李啟漢、曹靖華等,這批青年學生后來大部分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以及中國革命的生力軍。楊明齋還召集學員在學習之余幫助中俄通訊社和工人刊物《勞動界》做收發、撰寫、校對等工作,部分學生還參與了油印、運送、散發革命傳單。楊明齋主持的外國語學社,成立后活動近10個月,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創建的第一所培養青年干部的學校,為中共早期組織隊伍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三)重視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

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是相互依存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功績“就是引導社會主義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創立革命理論,闡明了這種結合的必要性”(《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3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自始就和工人運動同步行動,共產主義小組在宣傳社會主義的同時,還積極建立工會、組織工人罷工。楊明齋因在俄國有十多年從事華工的經驗,尤其重視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楊明齋在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工作的同時,常深入工人中間,積極引導工人團結和組織起來參加斗爭。1920年10月3日,在陳獨秀、楊明齋等支持和引導下,上海機器工會在漁陽裡6號召開發起會。陳獨秀、楊明齋、李漢俊等六人以參觀者身份參加會議,並被聘為名譽會員。楊明齋在發起會上發表了演說,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學說,向大家講述了工人受剝削是因為資本家有資本,“工人受解放就得推翻這種剝削制度﹔而要推翻這種剝削制度,工人就得聯合起來”。他還進一步指出,成立工會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團結起來進行斗爭,以“減輕自己的苦痛,救濟自己的生活”。(《本埠機器工會開會記》,《民國日報》1920年10月6日。)11月21日,上海機器工會在白克路上海公學召開成立大會,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世界工人聯合會執行部總干事羅布郎也來電祝賀上海機器工會的成立。從發起到成立兩個月間,會員很快發展到370人,並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機器工人》。上海機器工會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領導下的新型工會,是馬克思主義與上海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此后,以外國語學社為活動基地,上海印刷工會、紡織工會、職工運動委員會等相繼成立,隨后擴大到全國其他城市。這些工會大都以機器工會的章程為范本。1920年秋,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在紗廠集中的滬西小沙渡成立了“工人半日學校”,向工人傳授文化知識,啟發工人的政治覺悟。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12月19日,在白克路上海公學組織成立了聯合各行業工人的工人游藝會,楊明齋、李啟漢、邵力子等到會作了演講,號召工人努力學習,強健精神,改革“金錢萬能,勞工無能”的舊觀念,團結起來以集體的力量,抵御災難和壓迫。楊明齋指出工人游藝會成立的宗旨是“輸入知識”和“活潑精神”(《工人游藝會成立大會》,《民國日報》1920年12月20日。),並鼓勵工人學習革命理論和發揚革命精神。同年,楊明齋在廣州五金工會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演說,稱“我們在這裡建立第一個不依賴於資本主義社會並且直接與它為敵的工會,這個工會要按產業原則組織工人去為中國人民的自由和獨立而斗爭”(《張太雷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6頁。)。

直至1921年春,在陳獨秀和楊明齋等的努力下,北京、濟南、廣州等地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成立,建立全國統一性共產黨的條件日趨成熟。楊明齋和張太雷作為中共早期黨組織的代表專程赴伊爾庫茨克,就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共與共產國際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同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的代表進行了多次會商,“結果是決定建立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的中國支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2卷,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第98頁。)。6月22日至7月12日,兩人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同意建立中國共產黨,將其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可見,整個建黨過程中,楊明齋在共產國際代表和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穿針引線,對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功不可沒。中共一大之后,楊明齋主要在黨內從事理論教育和宣傳工作。1922年7月,楊明齋出席了中共二大,並參與了制定黨綱的工作,對制定黨的反帝反封建綱領發揮了積極作用。1923年前后,楊明齋擔任了《工人周刊》及北京勞動通訊社的編委,還參與了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工作,持續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