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當怎樣拾取歷史的“碎片”【2】
第二,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歷史發展的客觀存在,將客觀的歷史過程任意切割。
歷史是眾多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過程,它既不是各個因素的混亂堆積,也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機械相加,而是多樣性的有機統一的整體。歷史中的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思想、環境等等,只是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要認識某一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必須與其相聯系的各種因素結合起來綜合考察,才能夠科學、准確、全面、深刻。歷史虛無主義卻不是這樣,他們慣用的手段是抓住片面和細節,隨意切割歷史,否定全面和整體,或是選取無關大要、無關宏旨、支離破碎的細節標榜認識了整體的歷史。他們將其“研究”的出發點服從於其立場,根本不顧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不顧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自由獨立、國家富強的偉大歷史創造,只是截取他們所需要的“史料”,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孤立解讀。他們宣揚的“告別革命”論,就是一種典型的切割歷史的表現,他們否定中國近代以來追求變革進步的史實,贊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保守和妥協,斷言“中國在20世紀選擇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嘆息的百年瘋狂與幼稚”等等言論,無不是這種割裂史觀的真實寫照。
第三,歷史虛無主義隨意否定歷史,否定包括愛國主義在內的民族精神,意圖從精神上擊垮民眾。
歷史就是過去,但從另外一種意義來說,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將來的歷史。歷史猶如長河,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可分割。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但這種創新永遠離不開特定的歷史前提。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歷史構成了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點,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建立在前一代留下的歷史遺產之上。否定歷史,也就否定了我們創造現實的根基。刻意否定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他們為了自己的“立場”,無視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公然篡改中國文明起源,全盤否定中國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經過 “重新評價”,抹殺先輩的革命史,抹殺我們民族獨立斗爭的歷史,抹殺偉人領袖的歷史功績,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史。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形成的基本世界觀、基本歷史結論和國家發展道路遭到了刻意的攻擊和詆毀。近年來,隨著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慈禧、琦善、李鴻章、袁世凱等這樣一些歷史人物的翻案和“重評”,雷鋒、劉胡蘭、黃繼光、邱少雲、狼牙山五壯士,這些我們心目中的當代英雄人物也一個個遭到質疑和污毀,各種“解密”、“揭密”、“歷史真相”在互聯網上暗潮洶涌:雷鋒日記全是造假,劉胡蘭被鄉親所殺,狼牙山五壯士其實是土匪,黃繼光堵槍眼不可能完成,邱少雲烈火焚身不合生理……這些否定,指向的是英雄人物個人,目的卻是顛覆和虛無我們民眾的價值觀念,摧毀我們民族的精神和脊梁。
從歷史虛無主義拾取歷史“碎片”的表現,我們不難看出,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就是秉持唯心主義歷史觀來認識、分析和解釋歷史現象,是對歷史事實完全不講原則和方法的虛無。他們不僅將客觀歷史任意“碎片化”,甚至不惜編造歷史、偽造史料,用以轉換歷史主題、假設歷史事實。應當說,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觀稱不上是一種“主義”,他們拾取歷史“碎片”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實現一個個不可告人的“主意”罷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