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當怎樣拾取歷史的“碎片”【4】

作者:鐘社文    發布時間:2015-11-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再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歷史虛無主義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逆流。

  列寧曾經指出:“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他還說:“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隻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頁)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的任意打扮、切割、假設和否定確實連“兒戲”都不如,但它帶來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卻是巨大的。歷史虛無主義“假設”出來的歷史認識脫離了具體、客觀的歷史條件,他們的歷史認識是對歷史的虛構、篡改和臆斷。他們的認識雖然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但卻是將“科學的歷史學”變成了“假設的歷史學”,沒有了學術含量和認識的價值。這種刻意打扮的“歷史”,是一種先驗的歷史認識,正如恩格斯所說,如果它有某種歷史觀的話,“本質上也是實用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將這種認識稱為“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其實質卻是為了達到其目的的一個又一個“主意”,是他們為了維護其“立場”,實現其動機,對歷史肆意曲解和踐踏的手段。

  歷史虛無主義這樣拾取歷史的“碎片”,帶來的結果隻能是數典忘祖,最終的走向便是反歷史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歷史虛無主義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逆流。

  歷史唯物主義拾取歷史“碎片”的正確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研究也要從一個個“碎片”入手來收集史料,但其歷史觀和方法論與歷史虛無主義有著本質區別。

  第一,承認歷史的客觀性,歷史研究建立在全面佔有史料的基礎上拾取“碎片”。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並不是作為“產生於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而告終,“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它將歷史區分為自然史和社會史,將人類歷史的本質看作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歷史上已經發生的事物是獨立於人們意識之外的定局,我們無法做出絲毫的改變,“不能照原樣再作他們”。我們所能改變的,是我們認識到的歷史,而不是歷史本身,歷史的這種客觀性意味著它絕非可以任人打扮。認識歷史,有著根本的原則和方法。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頁)這是要求從客觀存在的歷史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某種觀念出發去認識歷史,“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的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頁)從歷史實際出發,以史實為依據,全面佔有史料,實事求是,是認識歷史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