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延安《解放日報》【2】
一、《解放日報》為什麼要改版?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發表《致讀者》的社論,對報社以往的工作進行了自我批評,社論指出:《解放日報》“沒有完成真正戰斗的黨的機關報的責任”﹔“未能成為黨中央傳播黨的路線、貫徹黨的政策與宣傳組織群眾的銳利武器。”社論最后特別檢討說:“對於邊區各種巨大的群眾運動,我們至多隻記載了一些論斷,而沒有全面的反映,更說不上推動與倡導。”社論列舉的這些缺點,具體表現在當時報紙版面的安排上,即:一版歐洲,二版遠東,三版國內,而黨中央所在地的陝甘寧邊區卻隻佔四版的上半版,下半版則是副刊。任何重大新聞報道,一律按上述安排“對號入座”,就連當時毛主席在中央黨校作《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兩次報告的新聞,也隻能在三版左下角一隅。所以,整風學習一開始,讀者對《解放日報》就提了很多批評和建議。他們批評報紙“立論空泛”,“同日常工作與生活聯系太少”等等﹔希望報紙今后能“密切聯系邊區建設的實際”,“幫助解答每天碰到的困難和問題”。黨中央根據毛主席於1941年5月所作的《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的精神,也一再指示《解放日報》,要克服新聞宣傳工作的主觀主義作風。據此,《解放日報》編輯部多次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討論,形成了報紙改版方案,又在《致讀者》的社論中,宣告了《解放日報》改版的開始。
改版首先要解決的是:黨報的性質和任務是什麼?如何實現?在《解放日報》改版當天發表的《中宣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和《致讀者》的社論中,在《解放日報》於這年9月發表的《黨與黨報》的社論,於1944年2月發表的《本報創刊一千期》的社論,以及其它幾篇社論中,先后明確提出:黨的報紙也是人民的報紙,黨報是黨的喉舌,同時也是人民的喉舌。在《致讀者》這篇社論中,還從四個方面論述了“黨報所必須的品質”為:第一,要貫徹堅強的黨性,第二,要密切與群眾聯系﹔第三,要洋溢戰斗性,第四,要增強組織性。這就明確提出了以黨性原則為首的辦報方針。《解放日報》並根據毛主席於1942年3月在邊區文化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全黨辦報”的指示,通過一篇題為《把我們的報紙辦得更好些》的社論,直接向各部門的干部和黨員提出了要求:“請你們也記著,把我們的報紙辦得更好些,這也是你們不容回避的責任”,“隻有大家來動手動腳,我們的報紙才能辦得更好”。
1942年9月,黨中央決定《解放日報》同時兼為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機關報,西北局為此發出了《加強<解放日報>工作的決定》。《解放日報》也配合這一決定發表了《黨與黨報》的社論,著重從黨的領導的角度談了幫助黨報的問題,強調指出:如果只是依靠少數編輯、記者的意見和興趣辦報,“那就一定黨性不純,一定鬧獨立性,出亂子,對於黨的事業,不但無益,而且有害”。
1945年5月,《解放日報》在《提高一步——紀念本報創刊四周年》的社論中再次強調:“毛主席提出的中國共產黨三大作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同時也是報紙的作風”,“是我們今后努力的目標”。所有這些,都是黨的報紙所必須具有的本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