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延安《解放日報》

作者:田方    發布時間:2016-02-1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1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皖南事變,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由我黨領導的國際新聞社,被國民黨勒令封閉。我經組織介紹,從重慶經洛陽和西安的十八集團軍辦事處,於8月間輾轉到達延安,被分配到當年5月創刊的《解放日報》,擔任採訪通訊科編輯兼記者。報社地址在清涼山,社長博古,總編輯楊鬆、余光生。當時,採通科不到10人,科長是郁文,后來他調到《晉綏日報》擔任領導,便由楊永直繼任科長。我在採通科以編輯工作為主,除處理通訊員來稿外,兼作採訪工作。那時,縣、區、鄉通訊員很少。夏天,洪水暴漲,延河水位上升,南關外通訊站的郵遞員不能過河投遞郵件,冬天,冰雪封山,交通郵遞受阻。每到這時,我們做編輯工作的同志,便要出去採訪。我們沿著延河的東岸和北岸,往北經王家坪到楊家嶺﹔往東經飛機場到橋兒溝、柳樹店一帶去採訪機關學校有關學習、生產的動態新聞。有時,一個記者一天要寫五六條新聞,才能填滿“邊區版”的篇幅。由於報社無人參加西北局和邊區政府的會議,又沒有基層通訊員,地方黨政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我們很難知道,所以很難寫出受讀者歡迎的好稿子。

當時,在延安除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外,還有《邊區群眾報》。此外,延安以外各專區的地委也大都有機關報,如綏德專區的《抗戰報》、三邊區的《三邊報》、隴東專區的《隴東報》、關中專區的《關中報》等,延屬專區因為已有《解放日報》和《邊區群眾報》,所以沒有辦報。各專區的報紙除《抗戰報》是鉛印的以外,其它都是油印或石印的四開小報。由於稿源的關系,有時候,我們也從專區報紙上選錄一些重要的新聞在《解放日報》上轉載。

我從1941年8月起一直在邊區從事新聞工作,直到1949年6月由擔任新華社一野前線分社社長任上調到新華社西北總分社工作為止,前后歷時8年,親身經歷了《解放日報》社的整風運動和《解放日報》改版等重要事件。

1942年,我黨進行了偉大的整風運動,《解放日報》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4月1日《解放日報》的宣告改版,也可以說就是延安整風運動偉大歷史作用的直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