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聯歷史從全盤否定到公正評價【2】

原標題:對蘇聯歷史從全盤否定到公正評價
作者:吳恩遠    發布時間:2016-09-02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到 :

二、在斯大林評價問題上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

斯大林是蘇聯歷史上爭論最大的人物。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論,並非只是因為帝國主義者的攻擊,而是因為甚至在那些充分肯定斯大林功績的政黨中,一說到斯大林似乎也底氣不足。由於戈爾巴喬夫等人對斯大林的進一步丑化,1988年俄羅斯的民意調查統計顯示,斯大林在蘇聯所有領導人中評價最低,對其持肯定態度的隻佔8%。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為什麼斯大林的錯誤顯得如此不可原諒?這裡始終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大清洗”。由於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對斯大林的瘋狂攻擊,而當時關於“大清洗”的一些客觀事實和數據沒有公布,加之這些話出於蘇共領導人之口,一時間“濫殺無辜”的惡名不僅使斯大林,也使全世界共產黨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1.隨著俄羅斯近年來對歷史事件的逐漸澄清,對斯大林在“大清洗”問題上的評價開始還歷史真實面目。2008年8月版俄羅斯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一方面承認“大清洗”問題發生的嚴重性,認為“大清洗”是“所有課程中最為沉重的課題”﹔但和以前對它全盤否定的態度不同,認為“大清洗”有必要性一面,這個問題充滿矛盾,必須辯証看待。

書中認為,最重要的是“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大清洗”的客觀因素。由於黨內一些人對斯大林加速現代化方針的對抗,因此當權者擔心失去對形勢的控制乃是實行“大清洗”最主要的原因。教材認為:根據1936年制定的新憲法,以前因政治原因失去了選舉權、而又不屬於斯大林政權同盟者的人,將重新得到選舉權。這就使當政者擔心:黨面臨失去“黨管干部”的控制。如果破壞了這條原則,在社會上已經發展起的各種反對勢力、黨派和思想潮流影響下,黨就會失去壟斷地位。這不僅會威脅斯大林的領導,甚至可能使一些領導人遭到肉體消滅。教材參考書進一步指出,在黨的十七大選舉中已經顯示了這個端倪,使執政者感到了政治不穩定的威脅﹔國外僑民團體積極的反蘇活動增加了這個威脅感﹔其他國家發生的“第五縱隊”的活動,特別是西班牙的例子,也引起蘇聯領導人的擔心﹔軍隊領導人中的那些完全存在的消極情緒也不能不引起當政者的注意。而這在發生了針對國家領導人的恐怖暗殺活動后形勢顯得特別緊張。基洛夫的被刺成為這種擔心的催化劑。和黨內普遍蔓延的“右傾”思想(布哈林等人)作斗爭不僅涉及思想斗爭、也涉及政治斗爭。斯大林不知道下一個暗殺對象是誰,所以必須對不能成為他的伙伴的對手實行打擊。教材參考書特別強調,動員性的體制要求的不是各持己見的領導層,而是決不懷疑上層決策的正確並能堅決完成它的一切決議的領導層。這是實行“大清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大清洗”的主觀因素。認為這是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理論原則和實踐、也和斯大林個人品質有聯系。教材參考書認為,重要的是對學生講明,斯大林是在具體歷史形勢下採取的行動。他作為這個制度的領導者、保衛者,作為要把國家變為工業國,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國家管理體制最堅決的擁護者,作為在即將面臨一場大戰威脅的國家的領袖,他的行為是完全合理的。而當斯大林剛剛感到社會磐石般團結的模式已經形成,“大清洗”就立即停止了。這發生在1938年夏。

教材並不否定“大清洗”也產生了消極后果,但認為這主要由貝利亞造成。教材寫道:“很快大清洗變形,完全成為另一種性質和負有另一種使命。這是在貝利亞擔任內務部領導后。清洗超出了從前的范圍。提出清洗要服務於工業發展任務。根據內務部指示要保証有計劃的逮捕一批對於解決國防任務所必需的、以及在遠東和西伯利亞負有另外任務的專家和工程師。清洗變為解決經濟任務的實用工具。當然,不可能對此進行辯護和解釋。但是也清洗了那些消極怠工的人。”

從辯証的角度看待“大清洗”問題。這就是當前俄羅斯史學界新的觀點。由此也多少洗刷、減輕了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被強加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