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聯歷史從全盤否定到公正評價【3】

原標題:對蘇聯歷史從全盤否定到公正評價
作者:吳恩遠    發布時間:2016-09-02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到 :

2.斯大林與農業全盤集體化。如果說對工業化的成就過去大多數人還是認可的,那麼對斯大林的農業全盤集體化政策則多數人是否定的。其中兩個主要理由是:在集體化過程中採取了一些強制措施,導致一些無辜民眾的傷亡﹔同時由於取消了小農私有經濟,經濟結構的單一化對蘇聯農業長期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從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看,應當說,這兩個原因確實存在,甚至可以看作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因素。但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評價存在的弊端是:把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一促進俄羅斯現代化同一進程的評價截然分開。這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對事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原則的,是以今天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評價農業集體化。

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一反傳統觀點指出,農業全盤集體化乃是解決工業化所需資金、而新經濟政策又無法解決的一種辦法。它當時對農民生活來說是帶來些損害,但舍此別無其它選擇。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証了這個觀點。

首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要求加快發展速度,但蘇聯沒有從國際勞動分工中得到利潤,而國內小農經濟又不能滿足對資金、勞力和商品糧的需求。這樣,在國民經濟結構上出現大工業發展和分散的、技術落后的小農經濟制約的矛盾。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使經濟結構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還不僅僅在於建設工業化強國,而是為了在即將來臨的世界大戰前建立起統一的軍工綜合體,舍此不能夠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其次,蘇共工業化的方向與俄羅斯傳統有效方法,即在彼得大帝時期形成的重工業優先和高速度發展的方法一致。這套方案要求國內具有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源泉。

第三,全盤集體化也有調整與民族地區土地關系的考慮。此前民族主義分子是和單個的俄羅斯土地出租者打交道,全盤集體化后隻能和受到國家監督的公有土地制聯系。

第四,過去否定農業全盤集體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1930年在農村造成的飢荒。教材特別指出,飢荒並不是政府造成的,這和當時的天氣條件以及集體化進程沒有完成有關。

教材比較了世界上其他國家。指出它們在實現工業化方面付出的代價確實比蘇聯要少,但完成的時間卻長得多。對於30年代的蘇聯來說這種方案不可取。由此可見,俄羅斯新版歷史教材對過去強加於斯大林的兩個主要“罪行”進行了辯護。同時還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時期所取得的偉大成績: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實現了經濟的工業化和文化革命,使蘇聯不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劇提高,而且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蘇聯在科學發展領域進入先進國家行列﹔實際上消滅了失業現象,等等。所以,新教科書稱“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