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聯歷史從全盤否定到公正評價【4】
三、盲目崇拜西方教條主義的惡果
戈爾巴喬夫執政后期和葉利欽執政初期,奉行盲目崇拜西方的政策。俄羅斯形成了一批親西方的階層,正是這些人力圖在俄羅斯樹立起西方的良好形象,他們對美國的傾向和喜好曾是戈爾巴喬夫執政和葉利欽實施親美的對外政策方針的思想基礎。但這種不顧俄國國情照搬西方模式的教條主義夢想很快被現實撕得粉碎。西方並未因為“共產主義的消失使俄羅斯成為美國的朋友”,仍然繼續打壓俄羅斯。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俄羅斯恢復經濟和政治實力,她將成為美國的競爭者和對手﹔這將不是意識形態的競爭,而是超級大國的競爭”。
新教材寫道:“90年代末的科索沃危機和車臣武裝行動的恢復及其他因素,導致俄羅斯聯邦與西方國家關系惡化,十年之內第一次出現了西方以經濟、政治甚至是軍事制裁的形式直接干涉俄羅斯內政的可能。這一切都証明,西方在對俄關系上採取了嚴重的敵對立場,雙重標准政策証實了這種觀點。同樣是在1990年代,歐洲國家和歐盟機構開始積極批評俄羅斯的人權狀況,尤其是針對車臣和整個高加索地區。但問題是他們長期忽視波羅的海地區講俄語居民權利遭受侵犯的現象。”現實的這些變化使得“俄羅斯社會重新評價西方伙伴的行為”,他們開始反思俄羅斯不斷向西方妥協究竟得到了什麼。
美國違背許諾,沒有為正在進行民主化的俄羅斯提供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援助。蘇聯“專制制度”垮台后,在俄羅斯並沒有出現某種新的馬歇爾計劃,即西方對“最年輕的民主國家”的援助。在1948—1952年間,美國人曾慷慨解囊對西歐提供這樣的援助,拯救了西歐的民主國家。“馬歇爾計劃——1951年的130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000億美元——等於美國2%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給俄羅斯的援助隻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005%”。西方實際上並不希望俄羅斯恢復本國的經濟。
盡管軍事對抗已經結束,但是美國擴大了北約在東方的行動區域,直逼俄羅斯邊界線。1990年7月,美國總統老布什在給戈爾巴喬夫的私人信件中這樣寫道:“北約准備與您在建設新歐洲方面進行合作。”美國總統許諾逐漸對北約進行改革,西方至少兩次允諾不利用復雜的態勢來獲取針對東方的地緣政治優勢。政治上的允諾很快被証明不過是曇花一現。
不僅如此,獨聯體國家中發生的“顏色革命”,即烏克蘭的“橙色革命”、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吉爾吉斯的“郁金香革命”,也是美國政策導致的結果。
教科書從對西方態度的變化進一步引申出對蘇聯解體及其后果的重新評價。它指出,如果北大西洋聯盟以向東方擴張作為對華約組織的解散及蘇軍從德國和波羅的海地區撤出的回應﹔如果得到的結果是波蘭的坦克轉而對付俄羅斯,位於波羅的海國家的機場縮短了戰斗機和巡航導彈飛抵俄羅斯的時間,那末是否值得摧毀華約組織和經互會?是否值得拆散蘇聯?在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局勢的壓力下,俄羅斯親西方知識分子階層逐漸消散。根據社會輿論調查結果,如果1993年有近74%的俄羅斯人對美國持正面評價,那麼10年之后,持這種觀點的人數不到受訪者的50%。以上所引俄羅斯歷史新教科書,是經過國家權威部門認定、俄羅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學協會批准出版的,代表了當今俄羅斯主流意識形態觀點。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歷史所所長、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