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親歷記【3】

作者:柴澤民    發布時間:2017-03-21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一波三折

  12月4日,中美兩國代表舉行第六次建交會談,美方對中方關切的幾個問題表明了立場:

  1.公報發表后,美國將終止美蔣條約,撤銷對台灣的承認,關閉美駐台使館,同時召回美國大使。一年內撤出一切軍隊和設施。

  2.美國將保持與台灣的商務、文化聯系,包括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仍向美國在台灣的企業提供資助、信貸和信用保証。繼續美台原子能合作,保証其非軍事性質。繼續保持航空和海運聯系,現行關稅安排仍舊有效。

  3.在台灣設立非官方機構,由不在政府任職的人員擔任,但機構的部分資金來自國會撥款,這和日本做法一樣。

  4.由國會通過立法調整(調整原來與台灣的關系),但不會構成對台灣的外交承認。

  由於黃華外長生病,中方代表團由韓念龍副外長率領。他表示將研究美方表態,他同時通知美方,鄧小平將親自會見伍德科克大使。美方得知這一消息以后非常高興。

  12月11日,布熱津斯基再次在白宮約見我,要我向中國領導人轉達以下口信:現在是“我們應當在正常化問題上迅速行動的時候了,你們應當同意接受我們對鄧小平或對華國鋒發出在1月訪問華盛頓的邀請。”同時,美國決定在1979年1月1日同中國建交。他強調,正式協商的時間該結束了,作出重大政治決定的時刻現已到來。他再次暗示,如果失去這個機會,中美建交的時間就會后延,就可能拖到1979年下半年才能解決。請將這些話向鄧小平先生轉達。我回到官邸,立即將布熱津斯基的談話報告國內。

  鄧小平得到這一報告后,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他立即指示,他要會見美國談判代表伍德科克。這次會見安排在12月13日上午。在會談過程中,伍德科克向鄧小平說明了美方以下立場:

  1.美方確認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

  2.公報發表后,美國立即中止同台灣的外交關系,10個月內撤出美國軍隊和設施,並通知台灣中止美蔣條約﹔

  3.美國和台灣人民之間廢除官方關系,隻包括商務和文化聯系(這是民間性的不是政府性的)﹔

  4.美方在公報中重申希望台灣問題和平解決,中方將重申統一問題完全是中國內政。

  為了避免國會反對,美方要求將廢除共同防御條約一事推遲一年進行。鄧小平問:那麼美方是否同意在這一年裡不再向台灣作出新的出售武器承諾?他要伍德科克明白美國向台灣出售任何武器,都會破壞中國的統一大業,隻會增加台海兩岸發生沖突的危險。

  鄧小平會見伍德科克的第二天早上,布熱津斯基就讓奧克森伯格起草中美關系正常化的聲明,准備由卡特總統在發表中美建交公報后在電視上宣讀。在這個時候,美國國會對於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事情還毫不知情。第二天,北京方面,鄧小平收到了伍德科克帶來的白宮的函電,接受了鄧小平所要求的美國不再向台灣作出新的出售武器承諾。建交公報草案或附件中沒有明確提到美國保留向台灣出售防御性武器的權利。同時,美國還同意在暫時保留美台共同防御條約的一年過渡時間裡不再對台作出新的出售武器承諾。美國之所以作出這樣迅速的反應,是因為當時卡特總統擔心正式建交前走漏消息,他希望由他來首先向全國人民宣布。鄧小平看過美國的通電后基本同意,但是建議在公報中增加反對霸權主義的條款。美方表示同意。在會談過程中,鄧小平正式接受了卡特總統邀請1979年1月份正式訪美的安排。

  為了減少泄密的機會,美方建議提前於美國東部時間1978年12月15日宣布中美建交公報,同時建議鄧小平訪美時間為1979年1月29日至31日。

  達成談判協定后,為了防止走漏消息,中美雙方約定提前於華盛頓時間12月15日晚上9點鐘正式宣布。但卡特總統害怕國會議員有意見,事先在當天中午約見了幾個老資格的參議員,把同中國建交的情況講了。華盛頓立即沸騰起來,這些參議員都說,這麼大的事情事先不講,我們不知道,於是就在議會裡面吵起來了。華盛頓的記者們聞風而動。畢竟,同中國建交是一個重大事件,具有很大的新聞價值。於是他們先到白宮要求採訪,但是被拒絕了。接著就跑到我們聯絡處門口,希望得到中美建交的第一手材料。當時聯絡處早已得知建交的消息,為了建交公報宣布時有更多的華人和朋友們提早能聽到這一喜信,我們舉行了電影招待會,把華人和友好的朋友都約來看,電影放完后正好是宣布公報的時間。到晚上9點,公布公報的時間到了。我們把門打開,記者們一擁而入。聯絡處的門廳比較小,全被他們擠滿了。大家齊集在電視熒光屏前,聽卡特總統向公眾宣讀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

  (1979年1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系。

  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重申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項原則,並再次強調:

  ——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沖突的危險。

  ——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任何一方都不准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也不准備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或諒解。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雙方認為,中美關系正常化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將於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並建立大使館。

  隨后,卡特總統發表了簡短的談話,指出中美建交公報是一個“歷史性協議”。他說:“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中國人民是有才能的人民,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在未來的歲月中隻會越來越重要。”全場爆發出一片熱烈的掌聲,人們爭先恐后地和我握手表示祝賀。接著我宣讀了早已准備好的新聞發言稿。一切進行得非常順利。在我宣讀過程中,布熱津斯基打電話給我:大使閣下,我向您祝賀。兩國建交了,我感到非常高興。我也向他表示祝賀,並說希望我們兩國關系不斷發展。當時,對美國政府來說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個很重大的事情,歷經三任總統的努力,直到第三任才完成這個艱巨任務,這也是卡特一生中最光榮的事情。

  以上就是中美建交談判的大致過程,盡管有遺留問題沒有解決,但建交是在美方接受了三原則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建交公報》比《上海公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這是中美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中美關系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正如鄧小平1979年1月1日出席伍德科克大使為中美建交舉行的招待會上祝酒時所說,“中美建交反映了時代潮流,也是歷史的必然,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建交對於發展中美兩國關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深遠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

  在這一重大歷史轉折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鄧小平對中美關系問題非常清楚。在中美關系正常化談判的過程中,他始終掌握情況,始終駕馭著形勢的發展。根據形勢變化,他總是從國際政治和國際戰略的角度審時度勢,當機會出現的時候,他能夠當機立斷,緊緊抓住機遇,把中美關系推進一大步。他處理問題表現出了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當美方提出按照日本方式辦理的時候,當即識破了其陰謀,迫使美方完全接受了中國的建交三原則﹔在中美建交談判的關鍵時刻,需要作出一定妥協的時候,他能夠針對美國堅持要向台灣出售武器的問題,提出:“先避開售台武器的問題,留待建交以后再解決,但是要把堅決反對美國售台武器的立場講清楚。辦事情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因為在當時,鄧小平認為,實現與美國關系正常化,有利於中國剛剛開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有些問題隻能分階段解決,所以建交后不久,鄧小平就提出與美方會談售台武器的問題,經過1981—1982年的艱巨談判,雙方終於達成《“八一七”公報》,鄧小平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風格得到了明顯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