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親歷記
中美關系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972年打破堅冰,到1979年實現邦交正常化,風雲迭起,在兩國關系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我作為中國第一任駐美大使,親身經歷了其間的坎坷和曲折,也目睹了兩國領導人所做的種種努力。
美方的兩次食言
中美關系的改善要從1972年尼克鬆訪華開始,但在尼克鬆訪問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些跡象。尼克鬆訪華結束了雙方的敵視與對抗,實現了兩國領導人具有歷史意義的握手,發表了《上海公報》。尼克鬆訪華是出於美國利益的考慮。那時,中蘇在黑龍江的珍寶島發生沖突,他覺得中蘇關系接近破裂,拉攏中國來共同對付蘇聯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時有一個傳說,說尼克鬆來華后,一見到毛主席就大談蘇聯部隊怎麼突破了中國邊疆,蘇聯又發明了什麼新式武器,借此挑撥中蘇關系。毛主席當即識破了他的圖謀,說我對這些沒興趣,我想跟你談台灣問題。
毛主席和周總理在會見尼克鬆的時候,都提出要談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但由於兩國都有自己的考慮而沒有實現。在我們來看,中美打開關系之門后,美國必須結束越南戰爭,再來談兩國建交的問題。我們提出,隻要越南戰爭不停,那裡的人民還在遭受災難和犧牲,遠東局勢的緩和和中美建交問題都是不可能的。隻有先解決越南問題,才能談解決台灣問題以及中美關系問題。尼克鬆也有自己的考慮。當時蘇聯對美國威脅很大,如果中國同蘇聯站在一起,那它就不是對手,如果趁機把中國拉到自己一邊,那就可以擺脫蘇聯的壓力,在美蘇斗爭中就可處於有利地位。
1973年尼克鬆連任總統之后,派他的安全助理、國務卿基辛格來中國,同中國領導人就中美關系及越南戰爭后的國際形勢進行了討論,彼此交換了意見。這時美國的承諾是:在尼克鬆打算任第二任總統的頭兩年,大量削減駐台美軍,后兩年則以類似日本的方式,實現中美關系完全正常化,即同台灣當局斷交,與中國建交,隻同台灣保持民間往來。
1973年5月作為中美建交前的過渡措施,雙方先在對方首都建立聯絡處,享有外交特權。中國任命黃鎮擔任第一任駐美聯絡處主任,美國派戴維•布魯斯擔任駐華聯絡處主任。在此之前,1973年1月,美國與越南簽訂了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巴黎協定。中美兩國正式建交的條件似乎已經水到渠成,人們開始翹首期待中美關系邁向正常化,但就在這個時候美國卻停滯不前了。1974年8月8日,由於水門事件,尼克鬆正式辭職,辭職前的尼克鬆自顧不暇,更談不上關注與中國建交的問題。美國政府本來就因為右派反對而對同中國建交顧慮重重,尼克鬆的下台無疑給了他們最好的借口。
尼克鬆辭職后,副總統福特接替為總統,雖然他表示對華政策不變,在他當總統期間要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但這更多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採取實際的行動。1975年12月,福特訪華的時候,向中國領導人表示,由於美國國內形勢的需要,中美邦交正常化要推遲到1976年大選以后,也就是他第二次當總統以后。很可惜,他沒有當選,這可以說是美國人的第二次食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