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2】

作者:欧阳淞    发布时间:2012-09-26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二、党史文化的基本内涵
  前面讲过,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精神层面把握文化范畴。同样,探讨党史文化的内涵,重点也将从精神层面来把握。简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为灵魂的党史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从黑暗中奋起并走向光明、中华民族从屈辱中挺立并走向复兴的精神旗帜。自从中国共产党高举起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就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就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国文化的面貌,都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焕然一新了,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党史文化诞生所具有的本源性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经验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精华、呈现鲜明特色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命题。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和文化背景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正因为有如此清醒坚定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重大问题,运用于解决在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并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不仅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崭新方向。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压抑转向昂扬的主要标志,也是党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在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际上也是文化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党史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党史文化,始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财富。
  (二)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核心的党史文化
  政党因信仰而成立,党员因信仰而聚集。崇高的信仰是我们党的政治追求和远大目标。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既有各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把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奋斗。90多年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吸引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为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用无私奉献甚至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靠的就是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没有理想信仰的支撑,就没有李大钊、夏明翰、刘胡兰等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就没有董存瑞、黄继光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英雄壮举。新中国成立后,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闪光的名字背后,无数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践着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在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孔繁森、任长霞、杨善洲、沈浩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继续彰显着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
  理想和信仰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根源。共产党人自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熔铸在灵魂和血脉之中,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思想、行为、作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风浪面前处变不惊,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在困难面前敢于胜利。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事实正是如此。90多年来,无数革命英烈、大批英雄模范、众多时代楷模,为我们留下了光照千秋、永垂青史的党史文化遗产,其核心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
  (三)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党史文化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政党文化的核心问题。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党的一切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90多年来,党的一切探索奋斗,都是在努力践行这一根本宗旨。党的宗旨在党的全部实践中始终居于核心价值的地位,也始终成为党史文化的主题。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曾经深情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为了把党的宗旨贯彻到实践中,我们党不仅在党内和军队内部开展思想教育,着力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而且以铁的纪律保证党员干部和广大官兵自觉维护人民利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悼念张思德同志的讲话中,明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对全党全军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在党的七大上,他还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七大首次将“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不仅反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而且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这对于推进党的宗旨具体化、时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把党的宗旨与执政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实现党的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多次强调,我们的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90多年来,党面对的形势任务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才使党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党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胜利。
  (四)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的党史文化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创造新局面就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东西,而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去创造新的理论,反对本本主义。历史证明,如果没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党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就不可能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遵义会议也不会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先后撰写《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这为从文化心理角度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奠定了深层次的思想基础。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重要文献中,批判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主观主义学风,阐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并用中国文化的特有语言,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概括为实事求是,打破了长期以来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绝对化的思想禁锢,为巩固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究竟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是照搬照抄苏联发展模式,成为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面临的重大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决反对在学习苏联经验问题上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倾向。这种科学的文化思维方式,不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文化养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尤其要掌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反映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为了冲破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打开新的局面,他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扬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特别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深入思考,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借鉴外国发展经验,深刻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的历史一再证明,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理论发展新境界和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大法宝。用好这个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党史文化的生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