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欧阳淞    发布时间:2012-09-26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部署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些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和历史同源同流、密不可分,有历史必有文化,有文化必有历史。文化和历史的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将文化同历史结合起来研究势在必行。同样,将党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无论对于深化党史研究,还是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一词,对其含义的解释有着很大的不同。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在对全会《决定》稿作说明时指出: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根据这样的精神,我们认为,研讨党史文化问题,主要应从精神层面把握文化范畴。
  历史地看,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文化来维系和引领,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品格。这种文化特质和品格,就是特定政党内在的党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政党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意识、态度、理想、信念、情感、价值、作风等基本取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独具魅力和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这种党的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文化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不断发展。伴随着党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形成和发展了鲜明体现、充分反映党的文化特质和品格的党史文化。
  党史文化反映的是党的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表现形态,是党的历史同党的文化的结晶。党史文化同党的文化的联系在于:二者都讲党探索奋斗的历程,也都讲党探索奋斗的成果,都为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服务;党史文化同党的文化的区别在于:党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党探索奋斗的历程,而党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党探索奋斗的成果。总起来说,党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本然”,因而更带根本性和综合性,而党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其“所以然”,因而更有纵深感和感染力。党的文化是“根”,是“源”,而党史文化则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去追根溯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史文化是党的文化的一个分支。一般地讲,党史文化体现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对于党史文化,我们还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在这里重点研究狭义上的党史文化。或者说,重点研究党的思想、理论等精神层面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研究、宣传和弘扬党史文化是一项带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我们这次会议将要就此进行深入研讨,许多专家学者将发表精彩演讲。现在,我仅就党史文化的有关问题谈几点初步思考,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正。
  一、党史文化的历史形成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丰富而厚重,既书写着英勇辉煌,又记录着艰辛悲壮。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史文化伴随着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而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危亡境地,中华文化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变革政治制度、实现经济现代化,也需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党成立后,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承担起了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任,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党史文化。在革命时期,党史文化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党正确地领导“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在1949年开国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道:“和中国旧的封建主义文化相比较可以被艾奇逊们傲视为‘高度文化’的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党由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型文化观逐渐形成。它推进了党史文化的发展,为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党史文化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