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4】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16   
分享到 :

向忠发在大会上的活动,也是令人侧目,这位在武汉时期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委员长的向忠发,于一九二七年武汉分裂后,来到莫斯科任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他被共产国际视为中国无产阶级的象征,他也一切听从米夫的摆布。因此他的身价与时俱增,也学会了一些马列主义的口头禅。在这次大会中,米夫与陈绍禹等,便将他当作一张王牌,来批评我们的错误。他也当仁不让的以陈独秀的继任者自居,摆出一副比陈独秀还要严厉的家长面孔,往往在大会中高声责骂这个或那个同志,三句话便不离“这是共产国际的正确路线”。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有点江湖气,与他共过事的李立三项英等,都知道他的底细,不免暗笑他的那种扮演。我们多数人总觉得他不能负起领导的重任,也讨厌他的“米夫味”,但因中共缺乏领导重心,而又没有其他适当的人来充当,只好暂时容忍。

这次大会虽有许多不协调的因素,但毕竟在共产国际强力领导下进行,不能没有冠冕堂皇的交代。因此决议倒是洋洋大现,也曾被人据以宣称是一次最有成效的大会。但细按那些决议的内容,有些地方混淆不清,首尾不能相顾,甚至埋下了一些暗礁。

中国苏维埃——即工农民主独裁——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公式,在这次大会的决议文中,最是含糊不清。例如,政治决议案中说:“广州暴动开始了中国革命的第三时期——苏维埃时期。”同时又说广州暴动是“退兵时的一战”,这显然互相矛盾。布哈林在他向大会的演说中着重指出:日本在济南出兵,采用暴力侵略,中国有被瓜分或爆发太平洋帝国主义大战的危险。在将来剧烈的反帝国主义斗争中,中共有与谭平山这类小资产阶级平分政权的可能。这个与“工农民权独裁”,显然不同的“联合政府”的概念,既未列入决议,但也没有人批驳过。这个重要的论断被忽略了,是这次大会最大的失败,也是斯大林反布哈林右派的一个恶果。决议文中还进而武断地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背叛革命,走到帝国主义豪绅地主的反革命营垒,他以前是削弱并动摇军阀制度的动力(一九二七年春天以前),现在却变成巩固并团结帝国主义与军阀制度的一种动力。”这种说法非常荒谬,后来的抗日战争这个事实就把它完全否定了。至于当时托洛斯基主张中共不应搞苏维埃,应当要求召集国民会议力争民主之说,更没有讨论过。因此大会决议并没有证明中共此后非走苏维埃道路不可,也没有详细说明它的发展前途。

苏维埃这个公式似是既成事实,南昌暴动失败,结束了国民党左派政权这个政治斗争目标,秋收暴动和广州暴动,又树起了苏维埃这面旗帜。而且没有人愿意出面抹煞这个既成事实,发动从新检讨的讨论,因此,讨论的重心就转到了“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发展前途。即是说,这次大会所最注意的是已有的农村苏维埃如何生存下去,能否和如何向前发展。

斯大林在回答中国农村苏维埃存在的意义时,曾说过一些有趣的话。在这次代表大会前,据说斯大林曾指出:在白色恐怖异常严重的情势下,许多中共党员跑到偏僻的农村去,组织农村苏维埃和从事农民武装是有好处的,即是较易于保存一部份干部和一部份实力。不久斯大林又补充说,中国不统一,而交通又极不发达,苏维埃和红军可以在偏僻的地方生存下去;四川的刘存厚,帝制余孽,守旧的军阀,弄到形单势孤,还能凭藉少数兵力在四川绥定地区盘据了十几年直到现在,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从斯大林这些话看来,可以看出他对中国苏维埃运动之缺乏信心,简直是近于悲观程度了。他不敢提到孙中山曾据广东一隅反抗北京,甚至没有提到其他许多割据称雄的事例,却举刘存厚处在极偏僻地区的最反动割据以为例,实在耐人寻味。

“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这句口号似是万应灵药。因为这个新名词第一可以挡住“割地自雄”、“反动割据”和“分裂国土”这一类的指责,再则它可以随意解释,便于盲动主义者和斯大林的徒子徒孙们——米夫派——乘机走私,以图近功。这句口号,在这次大会中讨论得极多,瞿秋白曾利用这句口号,多方掩饰他的盲动主义,似乎不管革命形势是否高涨,只须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混乱和军阀战争,就可在乡村大搞苏维埃,并把这些散处各乡村苏维埃集合起来包围大城市,不就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开端么?米夫和他的门徒们表面虽不多说,心目中总以为中国土地革命涵藏着了不起的神秘力量,可以凭此找出中国革命的捷径。因此,后来特别强调巩固苏维埃区域,和积极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组成,也就是他们这种想法的具体表现。我对上述观念批评最多,一直坚持土地革命须与反帝相配合,如果没有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和城市工人的再起,就不能实现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

这次大会的决议文虽将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和少数工农革命军,看作是农民斗争,也并不将他看作革命政权,还警告不可对它估价过高,因为它的力量还很小。但在另一方面,这决议文却判定:“反动的统治在各区域巩固的程度是不平衡的,因此在总的新高潮之下,是革命先在一省或几个重要省区之内胜利。”根据这个假定又进而说到:“一切政权归工农兵代表会议的宣传口号,将要如何变成直接行动的口号。”这些论断便是后来整个苏维埃运动的理论根据。由于米夫瞿秋白等在草拟决议文时上下其手,这次大会没有扭转忽视反帝的倾向,特别漠视日本侵略的危险;更抹杀了国民党反日本侵略和作为民族派的积极效能;又夸大了土地改革的作用,错误地移植了苏维埃这个政权公式,因而先后酿成了中共内部许多纠纷。例如立三盲动路线,米夫、王明的苏维埃路线,毛泽东的游击主义和我自己对中共中央的反抗等等。

除以上说到的政策的漏洞外,大会另一个重要表演,是促进了党的团结云云。但这只是表面的文章。我们一致通过了新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单;除陈独秀因未到会落选外,中央委员包括向忠发、瞿秋白、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蔡和森、项英、顾顺章、邓中夏、罗章龙、毛泽东、任弼时、卢福坦、陈潭秋、彭湃、蔡畅、王仲一等,尚有候补委员李维汉、罗登贤、王若飞、邓颖超、余飞等。

大会闭幕后,新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新的政治局:布哈林、米夫等人认为这是一件大事,都亲身出席参加。当组织新政治局议案提出时,有一位委员首先表示:“应淘汰原有的政治局委员,另行选举新人参加。”他的理由是:“旧有委员都犯有严重错误,而且彼此不和洽。”布哈林起而回答说:犯有严重错误的同志仍是党内最好的同志;除没有参加大会的人(按即指陈独秀),只好置之不论外,其余的都有资格参加政治局。他并且极诚恳的表示:如果没有原有政治局委员参加,或者没有反对过去中央的人参加,都不能组成一个有力的政治局。米夫跟着不加说明的就提出了一张七人的名单,即:向忠发、瞿秋白、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项英等七人。这个名单就在各个委员不愿引起新的辩论的情形下,无异议的通过了。

米夫接着表示:这个新政治局的委员提名,是共产国际经过慎重考虑而决定的。现在既已通过,共产国际表示非常欣慰,按照中共的成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的提名,应由上届中央政治局提供出来。这次由共产国际直接提出,当然含有否定瞿秋白中央的意义在内。米夫看见进行的情形颇为顺利,因而进一步提议说,共产国际认为最好由向忠发同志任书记,瞿秋白张国焘两同志留在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李立三同志任组织,蔡和森同志任宣传,周恩来同志任军事,项英同志任工运。米夫这个提议,也迅即获得一致通过。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二册,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372-3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