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的历史文化底蕴【2】

作者:张立慧    发布时间:2012-12-10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二、西学东渐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出路的文化选择

西学东渐拉开了中国文化变迁的序幕。围绕着古今中西,产生了各种思路的文化争论和文化模式建构的尝试。

(一)中体西用论。中体西用论是冯桂芬第一个明确提出,张之洞深入系统阐发,盛行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观。其实质在于中学是主干、是本,西学是枝节、是末。它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既吸收又排斥的态度。

(二)国粹论。国粹论是针对晚清社会普遍流行的“醉心欧化”、盲目崇洋的社会心理、社会风气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发展模式。抑西扬中是国粹派的基本文化取向。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坚持“天朝上国”观念、否认人类文化发展多元性的盲目骄傲自大心态的反映。

(三) 全盘西化论。全盘而激烈地反传统是全盘西化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它主张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近代国人在汲取西方文化时饥不择食,反映出近代文化的不成熟性。

(四)中西融合论。西学东渐不仅冲击了落后于时代的文化正统,而且推动人们发掘传统文化与近代西学相通或相似之处,从而融合中西,创造新文化。中西融合论没有像国粹论、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论那样在一个时期成为主要的文化选择引起广泛注意或争论,尽管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会表现得不合时宜和保守,但融合的努力一直在进行。它大致经历了明末清初的会通中西思想、近代中西会通文化思潮、五四时期中西融合洪流和20世纪30年代中西融合高潮四个阶段。

(五)中国化思潮。中国化是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在引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使之和中国文化、语言相结合,表现出中国特色,构建出新的文化形态。中国化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学术中国化思潮,到抗战时期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它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文化本身发展的脉络和抗日战争催化推动的产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标志中华民族文化观的成熟,预示中国历史上自近代以来长期存在的古今中西之争将摆脱困境,中国文化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将进入一个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中脱颖而出,引领中国文化发展,构建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体系,中国文化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