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的历史文化底蕴【3】

作者:张立慧    发布时间:2012-12-10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三、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前提

(一)从文化抵抗走向文化融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实践基础

文化是以积累的方式前进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确立并不偶然,它是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状况下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的产物。中西文化经历了从文化抵抗走向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学对西学的抵抗首先表现在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政策,其次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的抵制。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抵抗,是因为西方文化是伴随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来的,这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方式使学习西方成为格外沉重的话题,也使客观冷静地审视中西文化之差异,并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成为异常艰难的思想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各种思潮浮沉递增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文化变迁经历了中体西用,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最后在实践中走向融合中西,找到了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从文化抵抗到文化融合是一个艰难痛苦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历史进步的过程,它奠定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历史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毛泽东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并走向成熟。

(二)中华民族文化观的初步成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和社会心理基础

第一,从华夏文化中心主义到开放平和文化心态的形成。中国古代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和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心里。西学东渐打破了华夏中心观念和文化封闭心态,它是一个丧失“大一统”秩序及“中国中心观”并走向世界体系的过程。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尽管国粹论、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论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它们都把中国文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加以考察,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文化出路的一种积极思考,都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应对和解答,客观上都是对华夏中心主义的一种解构尝试,都构成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史阶梯,它们的合力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变迁和文化观的成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和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对文化的认知初步成熟。其一,认识到文化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国粹论过于重视文化的民族性,全盘西化论过于强调文化的时代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争,使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进一步结合起来。其二,认识到文化是可分的,强调文化是可以析取的,提出文化综合创造主张并在新启蒙运动中成为共识。新启蒙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其三,把文化和实践统一起来。20世纪30年代人们摈弃文化史观,把文化的认知和现实国情联系起来,把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道路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