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张立慧    发布时间:2012-12-10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一、全球化的产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主流话语。但全球化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从那时起,世界的各个部分从此走上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越来越紧密的时代。马克思第一个洞察到全球化,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的客观存在及发展态势作了精辟预见和深刻论证。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程或趋势。其本质是国际性、现代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核心是发展性。全球化标志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是人类文明急速增长的过程,也是世界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更是落后文化不断地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的过程。各个民族国家是否对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洞察和积极的顺应意识将决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和走向。

晚清以降中国被卷入以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性变革之中。中西文化交流由“中学西渐”变成“西学东渐”。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第一次发生在明清之际,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东来开始,到十八世纪因中西“礼仪之争”引发中国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教”结束,前后二百多年。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平等的双向交流,交流范围狭窄,社会影响有限。第二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是在武力挟裹下进行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发生剧烈震荡,中西文化冲击在社会各个环节全面爆发,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危局”和“创局”。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如何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克服中国社会文化危机、如何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成为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无法逃避的严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