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的历史文化底蕴【4】
(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全面觉醒,特别是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刊发《现阶段的文化运动》一文,宣布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排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文章特别提出了文化“中国化”的任务问题,强调“要使我们的文化运动充分中国化!”1937年11月14日,张闻天在特区“文协”成立大会上作《十年来文化运动的检讨及目前文化运动的任务》的报告,他认为文化界的任务第一是要适应抗战,第二是是要大众化、中国化,在党内首次较为成型地提出发展新文化的整体思路,即“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原则,率先揭起了文化“中国化”的旗帜,表达了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使之适合中国的条件、并创造出“以中国的实践为内容”的“具体化的理论”之初步理念。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在繁重的政治活动之余审时度势,敏锐地把握住文化民族性的问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决策。
四、结束语
回顾西学东渐的历史,我们认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使中国人在思想方式上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人的文化观由封闭保守转向开放进取,由情绪化转归理性化,由文化自大与自卑走向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既善于汲取他国先进文化,又勇于批判继承自身文化传统,才能真正创造出属于世界的民族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中国人文化观念的转换和成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丰厚而肥沃的心理土壤,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不仅仅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文化在黑暗中彷徨、求索和抗争后的必然选择。它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中,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观成熟的基础上,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觉醒,文化观成熟和文化自觉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确立提供了历史前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启蒙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新思想和进步潮流。同时,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之所以得到当时党内外的广泛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中国顺利推行,与中国民族文化观的成熟是分不开的。任何一个政策,理论的推行,如果无法得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念的呼应,它的实施必然是步履维艰的。(本文作者:张立慧,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