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共历史研究【4】

作者:张静如 王冠中    发布时间:2013-01-08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四、“统筹兼顾”与中共历史研究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将这一根本方法贯彻到中共历史研究中,至少会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三个方面启示。

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贯彻运用统筹兼顾方法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的研究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统筹兼顾方法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为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战,于1942年1月28日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除了重申“实行减租减息”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两项基本原则之外,还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这些政策的制定,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兼顾到地主和富农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他们抗战的积极性。再如,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建设,则是搞好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组织基础和力量源泉。这三个法宝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体现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统筹兼顾科学方法的历史同样也需要重点研究。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提出了“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强调了“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等论题。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3]这里的“历来”,与上述胡锦涛强调的“一贯”是一个意思。由此也更突显出加强中国共产党贯彻运用统筹兼顾方法对历史过程和历史经验研究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来推动中共历史学科发展。当前,中共历史学科发展有很多成绩,出了很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上文所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协调问题,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民主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在研究投入上的不协调问题,人物研究中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不协调问题,中央党史研究机构与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在资源共享、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协调问题,研究者自身的史识、史才、史德与资料占有之间的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矛盾,等等。在新世纪要推动中共历史学科走向繁荣,就必须正视这些矛盾,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来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

再有,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强调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诸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联系关系。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时,就要注意不能孤立考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要仔细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等等诸方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影响。这样,研究的成果就不会简单化,而是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共历史研究,就是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的精髓,以及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具体研究中。在史料搜集、课题选择、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具体方面和环节,自觉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来推动中共历史学科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共历史研究,在研究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项需要研究者和相关主管机构长期努力的工作,研究主体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优化,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张静如,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2页。

[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