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共历史研究

作者:张静如 王冠中    发布时间:2013-01-08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宏观层面上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共历史研究,就是将科学发展观的这些理论精髓和“内核”,运用于中共历史的具体研究之中,重新审视中共历史学科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以更好地促进该学科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共历史研究;学科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上,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其唯物性和辩证性,并将这种唯物的辩证的认识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本质上是科学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即符合自然、社会、思维等方面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这些优点,它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发展问题所形成的总的理论观点和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真理性等理论品格,决定了其必然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在2004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温家宝受中央委托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表明,科学发展观不仅可以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改革社会,而且对文化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它是一个宏观层面上指导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就中共历史学科的发展而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贯彻到对中共历史各方面的具体研究中,按照这些理论精髓,重新审视中共历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在研究内容上,不仅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共历史研究,而且也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历史研究。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与中共历史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由事物内因引起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根据发展这一概念的哲学内涵,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对中共历史研究至少有如下几点启发。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党史研究者要大力加强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或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各方面发展过程的研究。具体而言,这些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也包括党自身的发展过程。对这诸多方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过程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过程,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向前的、进步的过程。就加强物质层面发展过程的研究而言,又包括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过程,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等等;就精神层面的发展过程而言,又包括党推动思想进步的过程,推动文化繁荣的过程,等等。在对这些具体发展过程展开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注意到,各个历史时期这些具体方面处于何种发展状态,旧事物是何种状况,新事物“新”在哪里,新事物为什么会代替旧事物,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替代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何种作用,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些举措的出发点与最后的实践结果是否一致,等等。在对中共历史上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展开研究时,研究者都应该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有准确的把握。另外,这里还应该注意,在对由中国共产党主导或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这些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展开研究的同时,是否需要对中共历史上一些倒退的变化和运动展开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汲取教训的角度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退,这种倒退对后来的发展有何借鉴?这也是研究者需要认真关注的。比如,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央领导集体犯了“左”倾错误,按其出发点并不是要损害革命,而是要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但是,犯“左”倾错误的领导人所用的办法不对头,不是科学的。他们不顾客观实际情况,盲目进攻,拼命战斗,不讲策略。结果,形势不但没有发展,而且革命受到挫折,出现了危机。如果对此不展开及时的研究和总结,将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更大挫折。

第二,在对研究者的要求上,党史研究工作者要树立问题意识,永葆创新精神,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以研究者自身的发展来推动研究工作的进步。将“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基本精神贯彻到中共历史研究中,必须首先注重研究主体的自身发展问题。研究者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问题的研究,其观点的形成和结论的得出,通常是由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资料占有、立场与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影响因素中,资料的发掘总会存在一定限度,立场与经历是个体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一旦形成,改变起来也很困难。在此种情形下,更新知识结构和优化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长期以来,党史界一直把中国共产党历史看做一门政治学科,这是因为它在1958年就被列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认识提高了,随即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并不被人看做政治学科呢?党史工作者改变了思维方式,认识到把一门学科列为高校政治理论课并不能改变该学科的性质。虽然中国共产党历史政治性很强,但它同任何一种历史一样,仍应该属于历史学科。可见,党史工作者要深化中共历史研究,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自觉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化思维方式。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必须学会辨别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主要是就发展的重要地位而言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某一历史时期可能会遇到许多“要义”,要解决许多矛盾,但面对众多矛盾时,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要有个轻重缓急。同理,中共历史学科的发展,研究者对中共历史的研究,也时常会面临诸多“要义”,要解决许多矛盾。这时,研究主体也应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找出诸多要义中第一位需要解决的矛盾。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论述的那样:“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2]中共历史研究主体,也应该掌握这一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