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二七”工人运动研究综述【4】

作者:金梦    发布时间:2014-07-18    来源:北京党史
分享到 :

三、十年来研究总结与研究建议

应该说,十年来国内关于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研究问题看,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的双向结合与互动,不仅有宏观的全景式的展现,而且有微观史料的挖掘与运用。从研究地域看,一些地方的纪念馆以及当地研究机构分别依靠地方优势,挖掘地方史料,对于这一运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从研究方法看,注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从研究领域看,研究已从政治史、社会史角度向艺术视角等多领域拓展。2008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刘健教授领衔的创作群体创作了一系列《京汉铁路大罢工》的主题历史画作。2010年9月,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湖北省艺术馆馆长傅中望团队创作的雕塑作品《京汉铁路大罢工》。2013年为纪念“二七”工人运动90周年,各地二七纪念馆相继举办了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的艺术作品展览。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再现了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回顾历史、反思历史、弘扬英雄的革命精神。

同时,笔者不得不指出,对于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的研究存在着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方面,对于工人运动的理论研究尚显不足。关于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学界多是叙述整个运动的历史经过,缺少对于其中展现的中共工人运动理论及策略的考察与提炼,也缺少对于相关人物在运动中所体现的思想及斗争策略的研究。

另一方面,研究总体呈现弱化现象。近十年出版发表的研究成果与建国以来至新世纪之前相比,在资料丰富程度上略显欠缺,学术专著不多,关注点也相对分散,未能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成果。在深度上,多囿于既有框架,如对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发生的原因、经过与历史评价等的研究与十年前相比进展不大,基本采取既有研究的论述口吻,在深度挖掘上尚有待提高。在广度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新视角,但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表面性的叙述较多,缺少对某一视角深入细致的研究,理论成果也不多,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

笔者认为,对于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前后的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背景,具体人物尤其是运动的其他领导者、反面人物及普通工人在运动中的行为与表现,国民党与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的关系,他国如英美日及其他社会团体与京汉铁路“二七”工人运动的互动关系,“二七”斗争策略问题,以及“二七”工人运动与其它工人运动的比较研究,等等,都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1]武国友:《血洒京汉路(二七大罢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2][14][36]陈昆满主编:《湖北近代革命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4、213、210-214页。

[3][16][19][37]李良明,孙泽学:《湖北新民主革命史 中共创建与大革命时期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65、105、159-160、149-165页。

[4][17][38]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武汉工人运动史(1863—1949)》,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第53-63、59、53-63页。

[5][28]汪瑞宁:《武汉铁路百年》,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

[6][39]余荔裳:《北京三千年》,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年版。

[7]何虎生、覃艺等:《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

[8][23]冯雪利:《纪念二七大罢工90周年座谈会纪要》,《北京党史》2013年第2期。

[9]张攀学:《对历史教材中“二?七罢工”提法的一点商榷意见》,《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

[10]方蔚、马桂茹:《关于京汉铁路大罢工的称谓之我见》,《世纪桥》2001年第3期。

[11]徐有礼:《苏俄政府在华策略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2]郑志廷、李凤伟:《试论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历史教学》2003年第8期。

[13][21]苏全有:《镇压二七大罢工的历史责任问题》,《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15]高爱娣:《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18][25][26]叶鹏飞:《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林祥谦》,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

[20][31]苏全有:《曹锟与二七大罢工》,《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

[22]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2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27]苏若群:《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时期的张国焘》,《百年潮》2013年第2期。

[29]宫强:《二十年前访问林育南烈士女儿》,《武汉文史资料》2008年第3期。

[30]黄尚文,于兰花:《林育南与施洋并肩作战的日子》,《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1期。

[32]汪瑞宁:《“二七”风云寻旧踪》,《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3期。

[33]刘晓云:《“二七”惨案档案解读》,《档案天地》2014年第1期。

[34]徐红:《我的外公吕志兴同志和他的两块银元》,《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1期。

[35]黄尚文:《热血染红江岸,人民镌刻心中——“二七”烈士徐延发生前生后事》,《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7期。

[40]朱兴国主编:《中国共产党确山县历史 第一卷(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41]李秀奇:《郑州与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关系》,《纵横》2009年第12期。

[42]徐妮沙、潘汉琼:《从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看武汉早期的工人运动》,《武汉文博》2007年第2期。

[43]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许昌工人积极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许昌日报》2011年6月9日T02版。

[44]万东:《85年前南京的“二七”大罢工》,《钟山风雨》2008年第3期。

[45]杨玉荣、余冬林:《媒体视域中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6]沈秀娟:《二七惨案后党的地下善后工作》,《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1期。

[47]陈龙:《“二七”惨案后党的济难事宜研究》,《历史教学》2011年第20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