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十七年史学”研究评估【4】

作者:黄广友    发布时间:2015-02-02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四、 结语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史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这一段历史研究进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严重不足。

很明显,史学界近30多年来对十七年史学的研究与评价,主要存在革命史学和启蒙史学两大学派。他们尽管在史学价值取向、治史路数和学术风格等方面存在不少相异之处,但是,两派学人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分析问题,都认为十七年史学是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但是,他们在认识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等方面的确存在不同,前者倾向于守护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史学研究范式;后者则反思这一范式,冀望在反思与启蒙中,剥落意识形态的层层包裹,重新发现唯物史观史学的学术意义。因此,两大史学的冲突属于唯物史观史学内部的意见分歧,共同构成了十七年史学研究与评价的双重变奏。

两种史学价值取向及研究路数之所以各有相当多的拥护者,原因在于现实为坚持各派观点的学者都提供了足够支撑。一方面,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发挥历史研究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功用仍有必要;另一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深地融入了世界,唯物史观派史学必须抖落掉某些不合时宜的僵化的思想和观念,与时俱进,其学术价值才能真正显现,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理论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历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经世作用。

从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进程来看,十七年中国史学无论就其史学自身发展,还是其赖以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背景,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史阶段和学术形态而存在,并作学术史意义上的系统研究。而且,十七年史学在民国史学的传承和改革开放后历史学的开启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无可替代的地位。有学者认为:“从温故才能知新的视角看,要真正了解近‘三十年’的史学,特别需要整理文革前‘十七年’的研究状况。”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然而,近30多年来,学界对十七年史学的研究并不很理想。宏观分析的多,微观研究的少;理论评价的多,实证研究的少。至今还没有专门研究十七年史学的学术著作。因此,当下要求得对十七年史学的全面和真确的了解,下功夫多做一些具体的实证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研究中由于不同研究者的治史理念和路数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进行论辩是史学研究的常态,也是史学研究繁荣的表现,但是,质疑和论辩应以包容多样为前提,然后求得歧义的解决。事实证明,多种理论与路径并存更有利于史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作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华岗学术思想研究”(14CDJJ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地位研究”(10YJA770051)、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团队项目“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化”(YT1203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