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期的正确决策【4】
——记陈云同志主持的“七道江会议”前后
大闹敌后
“七道江会议”结束后,我连夜赶回六道江,向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副政委欧阳文、刘澜波(安东省委书记兼四纵副政委)等同志传达了会议决定,研究部署了向敌后挺进的问题。根据上级的指示,四纵队三个师分三路向敌后挺进。
先遣十二师率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在新开岭战役后仍留宽甸、石头城地区活动,与敌周旋;三十六团在通化至辑安一线活动,归军区指挥),于十二月十四日从横路、台上一带出发,经八里店子、赛马集、跨越安(东)奉(沈阳)路,再经海城外围的隆昌州,于一九四七年一月初插到了庄河以西的占屯堡,开辟敌后根据地。该师后来率两个团(在挺进途中,三十五团归回建制)一直在辽南碧流河流域坚持,同辽南独立师一起,与敌纠缠,闹得敌人六神不安。直至第四次保卫临江战役期间,才奉命北上归回建制作战。
纵队机关率十一师为左路,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由六道江一带出发,越过梅(河口)集(安)路,向西进发,经桓仁、八里甸子、永甸城等地,开辟了牛毛坞、太平哨周围地区的根据地。第二、三次保卫临江战役期间,该师又奉军区的命令,再一次深入敌后。先向宽甸、桓仁、集安三角区挺进,箝制敌主力,造成敌后顾之忧,后向安奉路两侧频繁活动,炸桥破路,捣敌心腹。与敌纠缠数月,到第四次保卫临江时,才转回正面作战。
十师为右路,于十二月十八日由东升堡出发,经新宾以东的东昌合、平顶山,到月底便打开了平顶山以西、碱厂以北的广阔局面,威逼敌本溪、抚顺地区。该师自第二次保卫临江战役起,奉军区之命,转为正面配合三纵队作战,打击进犯之敌。
为了保证会议决定的方针实现,我们四纵挺进敌后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敌军活动的特点,集中兵力重点打击敌人的游杂武装和摧毁敌据点,把敌主力从正面拉回来,减轻临江当面的压力。敌占领了南满大部分地区后,一般以营为单位,到处抢粮、抓丁、征税、并村、修路。同时扶植伪满人员、土匪、警察,在各村镇建立大团、保安队,作为地方武装,巩固其据点,并大量集训特务,对我进行破坏,配合其军事活动。当公路修好和据点建立巩固之后,正规部队则撤出,转到正面向我作战。针对敌人这些特点,南满分局专门电示我们:“在军事上是趁敌后空虚,采取远距离奔袭,主动打击敌人。打击对象,除坚决消灭一些可以消灭的敌正规军外,重点首先应大量歼敌地方游杂武装,以消灭压迫群众的‘地头蛇’,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支持群众斗争,铲除蒋军依托。再就是炸桥破路,以增加敌人的交通运输困难,打乱其后方,使敌人不安,以吸引箝制敌之主力,扩大其兵力不足之矛盾;倘使敌人主力回师,我则与它周旋,避强打弱,争取主动,多打胜仗,以战养战,提高士气。”根据这些指示,我们向敌后挺进时,原则上不带大车和辎重,少带炮多带弹,采取轻装奇袭的方法,迅速插到敌后。
我们向敌后挺进了几天,在二户来地区遇上敌人一股地方部队。打不打这股敌人?开始我们拿不定主意。因为纵队的任务是趁敌后空虚,出其不意地迅猛插到目的地,不宜过早地暴露自己企图。如果不打,必须绕道翻山越岭,耽误行军时间和增加困难。经过研究,最后决定打开前进道路。打了之后,抓了一批俘虏。因当时我们急于向目的地奔袭,为减轻前进中的“包袱”,对他们进行政治宣传后,就释放了。这批俘虏回去后,马上给敌人通风报信,说我主力已开向敌后。据说这个情报很快传到沈阳蒋军东北司令部长官的耳里,敌人乱了手脚,赶快从正面调回三个师对付我们。二户来一仗并不大,但象一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向蒋军表明我们已调头南下,深入其腹地。其作用大大超过了战斗行动本身,产生了我们所预料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陈云同志在会议上关于牵制敌人的分析是正确的。
我们在挺进中,尽量避开敌据点和公路线,遇到敌人一般不恋战,减少纠缠,不以小利乱大谋。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和使敌人捉摸不到我们的意图,我们组织了数路纵队,按预定目标前进,争取时间尽快插到敌后纵深地区。在作战中,一般以团为单位行动,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各个歼灭敌人。我们尽量打弱敌,打最坏之敌,争取时间多打小仗,求得首战必胜,每仗必赢,积小胜为大胜。这样,既能造声势,震憾敌人,又能鼓舞士气,教育宣传群众。对不同敌人,我们采取不同的战术手段,根据敌游杂武装熟悉地形、民情的特点,不采用对付敌正规军的作战方法,而是严密封锁消息,先组织轻便分队迂回包围,主力分数路纵队随后跟进,进行扫荡,在敌闻风逃窜之际歼灭之。鉴于南满交通方便,敌机械化兵力便于机动、互相支援的情况,我主力部队在一个地方作战都不太久,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方法,多在夜间行动,出其不意地歼灭敌人,造成敌人到处呼号救援,拉长战线,扩大前后矛盾,以达到牵制和调动正面敌人回师之目的。除了战斗行动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对敌宣传,扩大和加深敌人正规军、杂牌军和游杂武装之间的矛盾,造成敌人内部混乱。我纵队深入敌后一个月以后,在东起鸭绿江边、西至本(溪)抚(顺)外围,北起永(陵)通(化)公路、南至普兰店的长宽几百公里的广大地区内,积极主动向敌人出击扫荡,截取粮草,断绝交通,攻克和破坏了敌据点四十余处,占领了敌后大片地区。敌见我深入其后方,进行外线与内线相结合作战,对其前后夹击,乃被迫于一九四七年一月上旬从前线拉回三个师,来巩固它后方的安全。这就宣告其一犯临江企图的破产。至此,原来敌来势汹汹之局面,变成了敌我对峙,相互拉锯的局面。实践证明,“七道江会议”所作的估计和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在第二、三次保卫临江作战期间,四纵主力和其他地方武装在敌后加紧活动,打击敌人,相继收复了大小据点二十余处,控制了纵横二百多里的广大地区,直接威逼着安奉一线,箝制住敌人的主力,逼它陷于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有力地支援了三纵队的正面作战,实现了“七道江会议”所确定的作战方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