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期的正确决策

——记陈云同志主持的“七道江会议”前后

作者:彭嘉庆    发布时间:2015-04-01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彭嘉庆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政委,参加了“七道江会议”,并且亲身见证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重大影响。

○1946年12月间辽东军区党委召开的“七道江会议”,是直接决定“四保临江”胜利的关键会议。

○随着争论问题的深化,不知不觉都把问题转到是坚持南满还是到北满的问题上来,出现了重大分歧,愈争愈烈。

○陈云平时喜欢用“作文章”来比喻研究解决问题,这次也是一样,问我们:“在南满还有没有文章可作?”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一个高级指挥员能这样充分发扬军事民主,从容不迫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我以前很少见到。

○陈云同志见大家的意见仍不一致,便说:“我们不走了,都留在南满,一个人也不定!留下来打,要在长白山上打红旗,摇旗呐喊!”

 

  在东北的大地上,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七年四月间,人民解放军曾有过“四保临江”的光荣历史。在这短短的四个多月里,南满我军在北满兄弟部队“三下江南”战役的密切配合下,胜利地粉碎了蒋军四次对临江解放区的进犯,挫败了东北敌人“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使敌人由重点进攻转为全面防御,我军由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这一段既是我们在东北最艰难的历程,又是从困苦走向胜利的转折。夺取“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是广大指战员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方针的结果。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间辽东军区党委召开的“七道江会议”,是直接决定这一胜利的关键会议。

  为什么说这次会议如此事关重大?现将我所接触到会议前后的情况忆述如下。

乌云密布

  一九四六年秋,东北蒋军占领了四平后,深感兵力不足,鞭长莫及。为了改变其战线过长之颓势,采取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作战方针,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于十月倾其东北主力八个师约十万人,分三路向南满解放区进攻,妄图先破南满我军,解其后顾之忧,稳住后方,转而进攻北满,以实现其占领全东北之迷梦。我辽东军区基于敌强我弱之势,根据上级指示,主动避敌锐气,放弃了军区所在地安东,将机关迅速转移到临江。我四纵队完成了掩护机关和后方后撤的任务后,于十月底至十一月二日,在新开岭地区全歼了蒋介石嫡系部队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而后奉命北上,也准备开到临江地区,与军区机关及三纵队主力会合。

  北上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早在我们组织新开岭战役之际,蒋军其他部队已占领了通化、桓仁、安东、庄河等南满大部分解放区。敌所到之处,多方收罗土匪、特务,扶植地主、伪满人员,建立反动政权和组织各种游杂武装。大大小小的“坐山雕”趋炎附势,重新起来欺压群众,行凶作恶,反攻倒算。我不久前才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象刚露土的幼苗被践踏摧残下去。大批地方干部和革命群众被血腥镇压。惨绝人寰的白色恐怖,随着凄冷的严冬笼罩着南满大地。我们四纵打完新开岭战役后,冲破敌人几个师的追堵,沿太平哨、沙尖子、集安方向北上时,一路目睹的村镇,都被敌人破坏了。那些情景实在惨不忍睹,既令人毛骨悚然,又使人怒火万丈。敌人为了困死我们,想方设法从各方面进行封锁,所到之处,大量并村修路,妄图把老百姓同共产党、解放军隔绝起来,若知谁与我党我军接触,即抓去做苦工和受刑。群众被蒋军和伪满人员整怕了,也不敢公开大胆地靠近我们。一路上,部队有时连找个向导都困难。所到圩镇,连一颗铁钉也买不到,马蹄脱了也找不到钉子钉。我们在新开岭全歼敌二十五师时,打的是运动战,天气还不太冷,干部战士为了轻装行动,都把棉衣棉裤丢下。没有料到一打完仗就向北开进,找不到冬装补给。越往北走越冷,饥寒严重地威胁着部队,加之还带着几千俘虏,也找不到药品给伤病员治疗。战士们埋怨说:“打了胜仗为何还后撤?”一些老百姓见到我们往北走,都摇头叹气。有的人说:唐代薛仁贵征东,高丽将军盖苏文就沿此路进入一道江,经八道江向临江方向败退。满洲溥仪皇帝一九四五年也是沿这条路逃走,到大栗子被苏联红军所擒。你们不要重蹈覆辙呀!就算杨靖宇将军那样革命,被关东军追逼,无路可走,上了长白山,也没有下来,你们现在要走这条路,肯定有去无回!虽说我们不怕任何困难,但我们从来没有上过长白山,面对此情此景,也有些心寒。人们对前途的看法,就象望见飞舞着风雪的群山一样——一片白茫。以前日本关东军在这一带搞过并村,因此我们越往北走,人烟越稀少,有时走了半天见不到一户人家。部队在没有冬装御寒的条件下连续长途行军,掉队人员较多,一时又找不到兵员补充,困难越来越多,指战员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复杂。但是,由于各级党组织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大讲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如何战胜敌人和克服困难的传统作风,加上我们领导干部与大家同甘共苦,跟战士们一样走路,一起抬担架,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到十二月初,好不容易跋涉到铁厂子、六道江一带,与军区领导机关及三纵队主力会合了。

  当我们到那里时,整个南满解放区的形势正在进一步恶化。我们只剩下长白山麓的临江、濛江、长白、抚松等四个县,其余地区全部沦陷。在这个荒凉狭小的地区里,长白山和两条大通沟占据了大部分土地,交通落后,人烟稀少,整个地区只有二十多万人。在此隆冬季节,中共中央南满分局、辽东军区、辽宁省委机关和安东省委机关一部分,以及三纵、四纵主力部队,都聚集在这小块山沟角落里,粮食供应困难,装备不足,兵员无着,一切人员的衣食住藏都成了大问题。加之敌四个师兵力正向这个地区猛扑过来,情况日益危急。面对这种险恶的局面,上上下下的心情都很焦急,议论纷纷,不知何去何从才是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