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中心建设中北京角色作用探析【3】

作者:曹悦 晓文    发布时间:2015-04-16    来源:北京党史
分享到 :

三、北京的社会转型——巩固政治中心的地位

1953年起,我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在此过程中,北京也积极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加速推进“一化三改”。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巩固政权基础以及政治中心的角色定位;通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消灭了城市经济中的投机势力,而且清除了近代以来一直发挥重要影响的北京商业手工业中的封建因素。北京也真正地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

(一)把发展工业作为巩固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的重要途径

北京在解放前一直是一个封建消费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工业基础。据统计,1949年,北京全市的工业总产值按1955年发行的新人民币计算,只有1.677亿元,仅为上海工业总产值的十五分之一。[15]1953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群众游行队伍时,看到工人数量少,问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首都是不是要搬家?”[16]北京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仅具有政治中心的功能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其他行业用以支撑其作为政治中心的角色。随着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市委提出北京“应当也必须是一个大工业的城市”。当时首都大力发展工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首先,如果不这样做,首都只是一个消费水平极高的消费城市,无法在经济上有利支撑起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其次,大力发展工业,增加工人阶级在首都总人口中的比重,雄厚的群众基础对建国初期国家政权的稳固极为重要;第三,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中央各部门在家门口直接吸取生产经验以指导全国,也有利于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第四,北京附近有资源和建设大工业的便利条件[17]。1953年9月,依据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北京市也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迈开了实现工业化的大步。通过“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北京市超额完成任务,工业化得到极大发展。到1957年,北京市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23.09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其中现代工业产值占74.3%,比1952年增长了177%[18]。北京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2%上升到3%。其中煤矿、钢铁、纺织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北京电子工业的建成投产,在酒仙桥地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主要为军工服务的电子工业基地。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国电子元器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并带动了全国和北京市电子工业的发展。在当时,北京大力发展工业有其必然的时代背景及需求,通过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北京逐步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政治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北京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工人阶级队伍得到了迅速壮大,从1949年的15.6万人增长到1957年底的34.1万人,这为社会主义首都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阶级基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由于地缘、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中央领导常亲临一线,关心、指导北京的工业建设,同时在北京创制典型推动全国工作。[19]正如周恩来在视察石景山钢铁厂时说的那样:“你们在北京,政治待遇很高,……应该带头,做出一个榜样给别人看[20]。”

(二)率先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北京市在中央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三大改造工作。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市委抽调干部下到郊区进行宣传,动员农民入社,针对合作社较大发展出现问题时,及时派出工作检查组到各区、乡进行调研,并且及时发现问题上报中央。1955年毛泽东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北京市关于农业合作化方面的积极探索给予肯定,书中所收176份材料中有七个北京郊区的经验。书中的按语部分肯定了北京郊区农业合作社发展中积累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合作社远景生产计划、主要依靠社员解决生产资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实现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等经验。在私营工商业方面,当时一些资本家对社会主义改造抱有抵触态度,有的甚至“白天敲锣打鼓,晚上抱头痛哭”,北京市委积极开展工作,引导那些对公私合营持积极态度的企业首先实行公私合营,然后通过这些企业合营后展现的良好气象,从而带动更多的工商业者进行合营。1月4日,以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乐松生任经理的同仁堂药店为首,全市三百二十七家国药店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并带动许多行业提出全行业公私合营。截止到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宣布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标志着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三大改造。1月15日,经中共中央同意,北京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庆祝北京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正在北京出席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各省市和自治区的负责人也参加了庆祝大会。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的盛况,并配发《在高潮的最前面》的社论,指出:“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光荣的首都郊区的农民、首都的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走在高潮的最前面。”

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消息,以及中央在这一阶段批转的北京市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经验,对全国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最集中的上海,4天内批准实现全市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并于1月21日举行各界人民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随后,全国各大中城市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庆祝大会此起彼伏,呈现出热热闹闹废除私有制的社会景象。1月10日后一个月内,全国有118个大中城市和193个县的私营工商户,都实行了公私合营。全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与此同时,北京先后召开了第一、二党代会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健全了首都党政领导体制,特别是1956年召开的中共北京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全市中心工作任务是:根据中央指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加速建设社会主义首都。1957年制定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对首都的性质做了明确规定,提出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科学技术中心,标志着对首都政治中心的认识日益深化,从组织上、功能上巩固了政治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