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中心建设中北京角色作用探析【4】

作者:曹悦 晓文    发布时间:2015-04-16    来源:北京党史
分享到 :

四、结语

首都政治中心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国民党统治下的一个特别市逐步建设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首都,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首都建设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都,在这两个转变过程中,北京的角色定位随着国家社会性质的变革而转变。在工作中,北京市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毛泽东的指示,顾全大局、服从全局,“用客观上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不断同先进地区比,找差距,找缺点,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1]。概括起来,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其工作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显性的,即一些政治中心必备要素的筹建,如全国标志性建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等,北京是重要参与者、具体筹建者;而另一方面是隐形的,但也更为关键,就是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其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和中央保持一种密不可分的良性互动,在全国发挥其关键的带动示范作用。这可以从几方面进行解释:其一,北京及时领会中央精神,积极地、坚定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带动其他城市开展中央部署的工作;其二,北京一些工作上甚至是先行一步,或者当作全国试点的,从而为中央制定政策、工作安排提供经验和借鉴。

北京在政治中心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或许与以下原因有关:首先,北京是国家政权机关所在地,所有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发出,北京在其中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与服务者,承担起服务全局的作用。其次,当时北京市的一些领导在中央担任职位,与党中央联系密切。比如说,当时北京的市委书记彭真,也任职国家政治局委员,本身就参与一些全局性政策的制定工作,有利于政策的上传下达。第三,北京作为党中央所在地,由于地缘等方面的优势,当中央领导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考察政策落实情况时,检查、指导工作肯定最先想到的就是首都北京。这一系列的因素就保证了北京市委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中央的精神能够理解最到位、执行最坚决、不断创造和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而推动全国工作的深入开展。当然,这种创制、试验、示范作用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不能根本改变政治中心建设中,中共中央主导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服从服务的主附关系。这是我们在研究工作中所必须高度重视的。

[1]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本文以此为基准,在此之前称北平,在此之后称北京,不再做特别说明。

[2]1949年2月3日,北平市欢迎解放军入城,当日的《人民日报》(北平版)发表了题为“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的代发刊词。从这篇相当精彩的发刊词中,可明确地看出当时定都北平的政治基础。发刊词说:“北平蕴藏着劳动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的丰富创造力,隐藏着进步的生产组织和文化组织,必须慎重地予以保护和继承。北平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长期革命学生运动的中心,1923年,‘二七’事件前后它又是以铁路工人运动为首的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北平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联系。”应该说,这是选择北平作为新中国首都的最重要的政治条件。发刊词还指出了定都北平的文化条件:“北平是中国最有名的文化都市,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现在拥有大批产业工人、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职员,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参见彭兴业《首都城市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6页。

[4]彭真:《彭真文选》(一九四一—一九九0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第2卷,2013年版,第956页。

[7]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3)》,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5页。

[8][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465页。

[10]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552页。

[11]《彭真传》编写组著:《彭真传》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71页。

[12][13][19]谢荫明、李自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首都经验的重视和利用》,《全国党史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版,第95、696、696页。

[14]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3)》,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15]邱国胜:《中国城市的双行线:二十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169页。

[16]陈煦、苏峰:《毛泽东与北京城市建设》,《湘潮》2007年第2期。

[17]朱自煊:《试论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变迁》,《城市问题》1991年第3期。

[18]王炳林,陈伟刚:《北京市工业化的起步》,《北京党史》2005年第1期。

[20]政协北京市委文史委编:《周恩来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21]《刘仁传》编写组著:《刘仁传》,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