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接管上海纺织业【4】
四
解放初期,上海纺织厂只能生产一般的布料,特殊用途的布料,如军事上用的降落伞布、飞机螺旋桨包布、炮衣布等都织不出来,全靠进口。抗美援朝期间,军需用品日增,加上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供应十分困难。1953年春,组织上调我到国棉十一厂任生产厂长,抓特品布的试制工作。
特品布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十一棉当时的生产设备却非常落后。虽然号称有4万多纱锭,却是好几个纱厂的机器设备并过来的,五花八门,什么牌子都有。有欧洲的、日本的,也有美国的。一台清花机竟是几种牌子的零部件拼凑起来的。更有甚者,厂里还有6台细纱机是被大火烧过的,本来早该报废了,现在也拿来维修一下凑合着用。当时前纺车间的钢丝车还用天轴做传动装置,一根根皮带从天轴的大皮带轮上拖下来,带动机器飞速转动,整个车间就像森林一样,工作环境很差,又非常不安全,稍不留神,人就会被皮带卷进去。有人开玩笑说,十一棉的机器可以开一个博览会。
解放初,我们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不可能花大量外汇去购买先进的设备。但是社会需求又需要我们生产大批高质量的产品,惟一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搞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我们厂保全科的陈紫东、生产科的丁元钦同志提出对瑞士产的立达式细纱机的心脏部位牵伸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细纱机的效率和质量。厂党委对他们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专门弄了部短车放在车间里供试验用。以后,中国纺织研究院、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和苏联专家都来参战,这项革新吸收了当时的各种先进的纺纱技术,其中包括雷炳林先生的科技发明,设计出样机,在十一棉进行试运转。再从单机试验到扩大试验,辟出一个车间,搞2万锭进行试生产,结果大获成功。采用综合式大牵伸装置后,在立达式机器上纺21支纱,牵伸从12倍增至36倍,且质量稳定,粗细均匀。最终由中国纺织工业部邀请全国纺机专家会同苏联专家在沪进行评估鉴定,一致肯定了这项科技发明成果。196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对这项综合式大牵伸装置的发明颁发了发明证书和奖金。证书中对这项发明给予很高的评价:“精纺机上采用这种牵伸装置后,比普通精纺机具有较高的牵伸能力,可以省去二道粗纺工序,直接使用较粗的头道粗纱纺制细纱……”
“这种牵伸结构是前人所没有的。1956年轻纺织工业部组织鉴定后,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几年来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和国营渝次经纬纺织机械厂所制造的1293型精纺机,都是采用综合式大牵伸,前后装备国内新厂和出口援外的数量,不下200万锭,好多旧机器也改装这种形式。”
“精纺机综合式大牵伸装置,由于省去前纺的二粗工序,对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较为显著,有一定的经济效果。据纺织工业部鉴定报告计算,老厂改造,综合式精纺机每件纱的成本降低0.93%,劳动生产率提高4.83%,二年多即可全部回收;新建厂采用综合式大牵伸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10.21%,每100000锭投资,减少50万元,占地面积减少1700平方公尺。”这项科技发明成果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1957年,十一棉被纺织工业部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单位,196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在北京举办的展览会上纺织工业15年成就展第一个项目就是介绍十一棉发明的综合式大牵伸装置。
由于有了新型精纺机,高质量的细纱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十一棉解决了生产特品布的原料问题,织出了大批的国家急需的军用品布,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也使我们的产品提高了一个档次。
以后,我又被调到公私合营安达一厂(1966年10月改名为上海第二十八棉纺厂),仍为生产厂长,协助该厂试制粘胶纤维新产品。中国虽然是个产棉大国,但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当时化纤工业在中国还刚刚起步。粘胶纤维是用木材、竹子、稻草等原料制成浆粕,经过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和氯纶、腈纶、锦纶不同,后者都是石油化工产品。安达一厂用老母鸡孵小鸡的方式,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没要国家一分钱,自行设计、制造、安装日产10余吨粘胶短纤维工程,于1961年9月建成化纤分厂(后改为上海第十二化学纤维厂)。用自己制造的设备生产粘胶纤维,在中国我们是第一家。1968年,化纤分厂又研制成功1.5旦×38毫米棉型粘胶短纤维(俗称人造棉),开创了国产人造棉的生产历史。
1965年,我具体负责了该厂纺部的技术改造工程,将全厂108台细纱机(45000余锭)全部改成33倍简易大牵伸。1971年,在前纺车间进行短流程、重定量的工艺改革,并调整设备排列,共减少设备25—33%,腾出厂房增加精梳,为以后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条件。
1959年春天,为了在全国纺织系统中进一步掀起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国纺织部在青岛召开了上千人参加的纺织系统先进表彰大会。中纺部钱之光部长出席并主持会议,上海也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参加。我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上就技术创新实践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当时纺织工业是利润很高的行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利税大户,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纺出一流的纱,织出一流的布,支援国家建设,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这是纺织战线广大职工的共同心声。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自己在纺织战线上走过来的路,仍然禁不住心潮澎湃:从山东解放区建设淄川鲁新纱厂,到南下接管官僚资本企业中纺公司,接着又参加了对私改造,后来在十一棉和二十八棉重点抓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我以亲身实践,经历了新中国的纺织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作为纺织界的一名老战士,有幸参加了这一伟大历史变革时期的工作,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
(摘自:欧阳淞 曲青山主编:《红色往事:党史人物忆党史》,济南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