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经过【2】

作者:胡琦 何华生 许明修    发布时间:2016-01-29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艰苦创业

在当时边区的物质条件下,要创办一所自然科学方面的大学,困难是很大的。师资、教材、仪器、文具,无一不缺,而且要自己动手,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由于中央的重视,先已拨款雇民工打好了一批窑洞。所以,科学院的师生没有象抗大、陕公等学校开始时那样,由自己打窑洞。但整修道路、开辟场地、建造厕所等,基建活动也不算少,外加开荒。天冷没有煤火取暖,窑洞里墨水瓶也能冻裂,男同学就上山去烧炭,运回来,一个窑洞一天发一斤多,在地上刨个坑当火盆,几个人围着暖暖手脚。女同志则帮助解决冬装问题,没有棉衣,怎么办?正好从新疆调回一批老羊皮的军大衣,但不够分配,只好把下摆剪下来,两件大衣改成三件短外套。这东西倒挺暖和,逢下雪天,还可把毛里朝外,顶雨衣用。学员们在研究院上的第一课,就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把生活安排停当。

难以自己解决的还是教材和实验设备,赖有党中央的关怀,也终于得到解决。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主持工作的周恩来同志亲自过问这件事,搜集到了一批当时大学里作为典范的英文原版课本,谈明的《化学》、达夫的《物理学》和克兰威尔的《微积分》之类,还特地从国外搞回来几批理化仪器和化学药品。中央还拨出专款建造了一座教学楼,当时叫科学馆,除了一大间实验室,还有一间阶梯式课堂。这样的设施,在当时边区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李富春同志有一次对学员们讲话时,特别提到了中央如何关怀自然科学院的工作,尽量设法提供教学所需要的教材和设备,他要大家充分认识科学工作对革命的重要意义,安下心来,发愤用功,掌握科学知识,为抗战建国服务。

徐老来校后,从教育方针到课程设置,从政治思想工作到后勤工作,都亲自过问、具体安排。他给教师、干部和同学讲政治理论课,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激励和教育我们年青一代。徐老还给我们讲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他说:“前进的国家与前进的政党,对于自然科学不应该任其自发的盲目的发展,而应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它不独应该把握着全国的政治方针,还应该把握着全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针。”他鼓励大家同心同德,艰苦创业,用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办好自然科学院。

经过一番艰苦的创建活动,终于开始了比较正规的学习生活。物质生活是很艰苦的,有时粮食供应不足,不得不以黑豆之类补充;副食基本上是盐汤,飘着几点油花和一些罗卜片或土豆片。但是同志们凭着一股子革命的热情和决心,大家的学习情绪相当高,生活很活跃。除了上课,大多数同志都自觉抓紧时间自学。晚上没有电灯,连煤油灯或蜡烛也没有,每个窑洞只有一小盏油灯,五六个人就围着它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

文娱活动的条件尽管很差,但同学们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仍然十分活跃。自然科学院只有在半山坡上开出来的一个排球场,一到休息的时候,排球场非常热闹。有些爱好音乐的同志还组织起合唱团,经常演唱抗日和革命歌曲。

每周都有一次生活漫谈会,分组进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都本着革命同志问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啥说啥,不讲客套,偶尔也有争得面红耳赤的,但并不强加于人,争完就过去了,不存什么芥蒂。这种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反而使同志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墙报是同学们自己办的一个活跃的思想园地,各班都有,内容除了交流思想,也对教学和党的工作进行探讨提出批评和建议。这些活动,既严肃又活泼,反映了边区的民主生活和青年们的蓬勃朝气,这与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后方那种毫无民主,倍受压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