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延安《解放日报》【2】
一、《解放日报》为什么要改版?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致读者》的社论,对报社以往的工作进行了自我批评,社论指出:《解放日报》“没有完成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的责任”;“未能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与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社论最后特别检讨说:“对于边区各种巨大的群众运动,我们至多只记载了一些论断,而没有全面的反映,更说不上推动与倡导。”社论列举的这些缺点,具体表现在当时报纸版面的安排上,即:一版欧洲,二版远东,三版国内,而党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却只占四版的上半版,下半版则是副刊。任何重大新闻报道,一律按上述安排“对号入座”,就连当时毛主席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两次报告的新闻,也只能在三版左下角一隅。所以,整风学习一开始,读者对《解放日报》就提了很多批评和建议。他们批评报纸“立论空泛”,“同日常工作与生活联系太少”等等;希望报纸今后能“密切联系边区建设的实际”,“帮助解答每天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党中央根据毛主席于1941年5月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的精神,也一再指示《解放日报》,要克服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观主义作风。据此,《解放日报》编辑部多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形成了报纸改版方案,又在《致读者》的社论中,宣告了《解放日报》改版的开始。
改版首先要解决的是:党报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实现?在《解放日报》改版当天发表的《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致读者》的社论中,在《解放日报》于这年9月发表的《党与党报》的社论,于1944年2月发表的《本报创刊一千期》的社论,以及其它几篇社论中,先后明确提出: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党报是党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在《致读者》这篇社论中,还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党报所必须的品质”为:第一,要贯彻坚强的党性,第二,要密切与群众联系;第三,要洋溢战斗性,第四,要增强组织性。这就明确提出了以党性原则为首的办报方针。《解放日报》并根据毛主席于1942年3月在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全党办报”的指示,通过一篇题为《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的社论,直接向各部门的干部和党员提出了要求:“请你们也记着,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这也是你们不容回避的责任”,“只有大家来动手动脚,我们的报纸才能办得更好”。
1942年9月,党中央决定《解放日报》同时兼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西北局为此发出了《加强<解放日报>工作的决定》。《解放日报》也配合这一决定发表了《党与党报》的社论,着重从党的领导的角度谈了帮助党报的问题,强调指出:如果只是依靠少数编辑、记者的意见和兴趣办报,“那就一定党性不纯,一定闹独立性,出乱子,对于党的事业,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1945年5月,《解放日报》在《提高一步——纪念本报创刊四周年》的社论中再次强调:“毛主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也是报纸的作风”,“是我们今后努力的目标”。所有这些,都是党的报纸所必须具有的本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