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的回忆【2】
一
1950年我参加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后就留在海南,并在那里工作、生活了整整10年。1956年我在海南军区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在全军开展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广州军区政治部专门发了通知,军区政治部领导让我负责做好这项工作。我想除了做好发动和组织工作之外,自己也动手写一篇有分量的东西。当时我考虑海南岛是老革命根据地,琼崖工农红军建立比较早,在战火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其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过去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很好宣传,所以我想在建军30周年这个时机,能够深入地挖掘一下,加以宣扬。由于我在军区机关工作,找材料比较方便,我就从各有关方面到处寻找搜集琼崖部队的材料。我从一本油印的关于琼崖纵队战史的小册子中,发现有这样一段记载:“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二十人。”仅有这一句话,其他再没什么内容。当时我想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女指挥员女英雄是很多的,可是作为成建制的完整的女兵战斗连队过去还很少听说过,琼崖红军中有这样一个连队是很可贵的,这是一个重大题材,应该下功夫挖掘。我把这个想法向军区政治部和宣传处领导作了汇报。他们非常支持,并交待我可以把别的工作先放下,集中时间把这件事情搞好。领导的支持使我增加了信心,可是当时只是有一个线索,其他什么文字材料都没有。我询问了不少在琼崖纵队工作过的同志,因年代太久他们都不了解情况,于是我决定去找我们军区的副司令员马白山将军,他是琼崖纵队的老领导,可能会知道有关的情况。马副司令听了我讲的意图之后,非常赞成,他肯定当时确有一个女兵连,活动了两三年时间,影响很大。他说:你到乐万老根据地会找到当年女兵连的人,并让我到区党委去了解一下。我到海南区党委见到萧焕辉书记,他同样肯定了女兵连的存在,支持军区首长的安排,并交代有关部门对我的采访给予帮助。于是在区党委开了下到县里的介绍信,又在军区开了介绍信,经过简单的准备,我就出发了。因我不懂海南话,军区政治部摄影记者王学海和我同行,给我当翻译。
我们乘长途公共汽车,先到了乐会县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县妇联主任冯增敏就是一位老红军,可先找她谈一谈。我们在县委招待所安顿下之后就去妇联,妇联秘书说冯主任下乡去了,明天回来,于是我们约好明天下午再来。第二天我们应约去妇联,第一次见到了冯增敏。她高个子,大眼睛,年纪大约40来岁,留着短发,皮肤黝黑,一副风尘朴朴的样子。经过交谈,得知她就是当年女兵连的连长,我真是喜出望外,就这样开始了在乐会县长达一个多月的采访。
冯增敏的记忆力很好,也很健谈,可能是由于过去从来没有人采访过她,几十年前红军女兵连的往事长期埋在心底,现在有区党委和军区派人来采访,使她非常激动,那些往事像泉涌般迸发出来。她讲得滔滔不绝,非常兴奋地讲了女兵连怎样成立,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战斗,直到由于革命低潮的到来,女兵连不得不分散隐蔽。在成立女兵连时,她怎样去报名,参加的条件是什么;女兵连的第一次战斗,保卫特委、保卫苏维埃的战斗,打敌人炮楼的战斗,以及和主力军失掉联络后一些女兵在森林里艰苦跋涉的情景,等等,她都讲得很具体。当讲到娘子军的英勇战斗时,她手舞足蹈,慷慨激昂;讲到女兵连姐妹壮烈牺牲时,她沉痛地流下了热泪。我深深地被女兵连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所鼓舞。由于语言不通和事隔年代太久,采访相当困难,因为要弄清当时的情况,特别是重要的情节、细节、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人名、地名、物名,都相当吃力,有时只好让她写出来,或一起画一个图。翻译王学海的普通话水准也不怎么高,有时为了把一件事情、一个地点、人物的一句原话搞得清楚准确,要花好长时间来琢磨研究。比如海南妇女的“定命’就是包办婚姻的意思,这两个字该怎么用。再比如女兵连打白匪炮楼时,挖地道用火烧,叫做“蒸团猪”,这几个字怎么用,都要反复的问,反复的研究。由于冯增敏担任的职务比较多,工作很忙,采访很难集中大块的时间,只能根据她的工作安排,挤出时间来谈,多半是在晚上;同时常常又是根据她讲过的情况,把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向她提出来,请她慢慢回忆,加以准备再来谈,所以采访要非常耐心和细心。经过几个星期的采访,基本上把女兵连从成立、发展到解散的历程和其中的主要事件弄清楚了,这样我心里就有了底。在县里谈的差不多了,我决定到冯增敏的老家去看一看。她的老家在和坳乡母党村,我们骑单车经过一段跋涉,到了她的家。那是一座很破旧的房子,房间里陈设非常简单,因为她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她的哥哥在红军时期是县委干部,她12岁就和哥哥一起参加革命活动,后来哥哥牺牲了,她的丈夫也被日军杀害了,现在只有一个母亲,80多岁了,她有一个16岁的女儿在中学读书,和她一起住在城里。在她家里我们了解到一个重要细节,就是在敌人大规模“围剿”、娘子军解散时,曾在她家的墙壁里藏了三条枪。
经过和冯增敏长时间的交谈,掌握了基本情况之后,我便到处去找当年女兵连的其他人。这个工作相当艰苦,我们从县委借了两辆单车,到乡下去找。骑单车走乡间小路,有时是走稻田埂,我的骑车技术不高常常下来推车走,有时是扛着车走。花了十几天时间,总共找到了十来个人,在我的记录本上有谈话记录的有指导员王时香、排长庞学莲和营部的劳务陈菊,班长蔡亲民、战士冯锦英,另几个人没有谈话记录,其他人实在是找不到了。当时想如果将来编女兵连史志,应该发动当地干部群众广泛去找。采访时作记录非常困难,因为当时没有电灯,农村都点煤油灯,为了节约,夜里没重要事是不点灯的,我也不好意思让老乡长时间点灯,有时只好借着灶火和抽烟的光来记一记。从对这几个人的采访中又了解到不少材料。王时香指导员具体讲了连队党团活动、政治教育和进行宣传工作的情况。当时连队多数战士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员,都是秘密活动的,上级的指示首先经过支部讨论,然后再传达贯彻。她还具体讲了吸收旗兵庞华国入团的情况。当时讲政治课是在晚上或早晨,讲的是怎样做个红军战士,怎样为共产主义奋斗,怎样为人民服务,团政委也来讲课。上级发来有政治课本,还组织学文化,在晚上学。女兵连还经常到群众中去做宣传工作。陈菊讲了女兵连打炮楼的情况,还讲了女兵和男兵比赛打球做操,女兵怎样得胜,讲得很生动。大家还回忆起当时参加娘子军的条件一共有7条:(1)15岁至25岁;(2)身体健康;(3)贫农中农成分;(4)本人自愿;(5)家庭同意;(6)有革命的思想觉悟;(7)在斗争中有好的表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