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的回忆【6】
五
我写的征文——《红色娘子军》上报广州军区后,由军区报送总政,经过逐级审阅后,很快就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令人兴奋的是,编辑部把这篇文章发表在1957年8月号的刊物上,因正值建军30周年,这一期发表的有陈毅元帅的文章《人民解放军如何教育了我》、朱绍清的《秋收暴动前后》、萧华的《红旗漫卷西风》、孙继先的《大渡河上》、乔信明的《回忆方志敏同志》、杨玉仁的回忆贺龙同志的文章《杨家溪》等。把《红色娘子军》的文章与这些文章一起发表在8月号上,可见编辑部的重视。《红色娘子军》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来函要我改编成电影剧本,上海文艺出版社把这篇文章出版了单行本,收入工农兵创作丛书,《中国青年》杂志转载了这篇文章,《星火燎原》也收入进去。参加过长征的解放军女将军李贞专门写了书评,题目是《艰苦奋战的女英雄——<红色娘子军>读后》,发表在《解放军报》上。文章说:“《红色娘子军》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娘子军连英雄们的形象将永远活在后辈人的心里,它将鼓舞我们青年一代,为党为人民的伟大事业英勇斗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1958年12月第一版印了3000册,1959年3月第二次印刷印了32000册。我1959年1月在广州写了再版后记,其中说:“这本小册子是根据当年的娘子军连长冯增敏同志、排长庞学莲同志及当年的妇女干部陈恒如、张玉香和娘子军活动地区的革命老人等口述的材料,加以整理写成的。其中以冯增敏同志口述的最多、最系统、完整(我曾先后与她谈过4次)。为了结构的集中和叙述的方便,为了读起来感到亲切,便以连长这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经历为中心,将娘子军的活动串连起来,并且采用了自叙的形式。”这段话记载了我写这篇东西的材料来源和写作思考,列举的几个人是指写作时采用她们讲的材料最多,不可能把采访过的提供过材料的人名都列出来。后记中还说:“最近,我又访问了好几位当年海南地区的领导干部,如有时间,准备将他们提供的新材料再补写进去。”可惜这个想法一直未能如愿。《中国青年》在1961年13-14期转载时加了编者按语,按语中说:“31年前,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里,有一支妇女组成的战斗连队——‘娘子军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她们站在斗争的前列,英勇地和敌人战斗。最近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映的新片‘红色娘子军’就是根据‘娘子军连’的事迹拍摄的”,对娘子军连作了充分的肯定,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也是为全国青年树立了一个榜样。《红色娘子军》一文受到这样的重视,是我没有料到的。后来我曾想过,写这篇东西也许是我在海南工作10年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这篇报告文学作为红色娘子军的史料实在是太珍贵了。尤其是关于红色娘子军这个冠名和定位,这是我发掘采写女兵连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性的成果。由于发表这篇东西有了认识,后来《解放军文艺》杂志还邀请我参加了他们主办的全军短篇小说创作会议,并让我在会上发了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