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黨史研究的布局和樣式問題【2】

作者:歐陽淞    發布時間:2013-06-24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二、准確把握黨史研究總體布局的內容

黨的歷史是立體的、生動的,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分析、去展現。從時間上看,黨的歷史表現為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從空間上看,黨的歷史又表現為黨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總起來說,正是時間上各個時期的歷史和空間上的“三個史”,構成了黨史研究的基本布局。當然,黨史研究的內容不限於這些,我們還要“瞻前顧后”、“左顧右盼”,關注和研究與之相關的歷史背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各個時期的歷史和“三個史”,只是對黨的歷史的類型化總結和典型化界說。在各個時期的歷史和“三個史”的基本布局之下,還有次級、次次級的具體布局。黨史研究從基本布局到中間層次的布局,再到更為具體層次的布局,層層展開、環環相扣,這樣就能形成黨史研究的完整而立體的研究體系。

(一)關於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歷史的研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緊緊依靠和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縱向即時間維度上凝煉和概括了黨的歷史。

黨史研究在時間維度上最基本的內容,就是研究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揭示中國革命運動的規律和社會制度變遷的法則﹔研究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反面經驗,揭示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研究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闡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從時間維度研究黨的歷史,能夠增強研究和著述的連貫性,突出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主題和主線。

在研究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的總體布局下,時間維度的次級布局應包括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黨領導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黨領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文化大革命”的歷史、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等。其中,既要注意深化對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程、成就、經驗、意義的研究,更要注重加強對黨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次級布局之下,要有更為具體的布局。如在黨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布局之內,可以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和新時期黨的自身建設的研究等更為具體的布局。

(二)關於黨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的研究

黨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這“三個史”,從橫向即空間維度上凝煉和概括黨的歷史。從這樣的空間維度研究和記述黨的歷史,就能增強研究和著述的條理性、系統性,就能更充分地揭示、更清晰地展現黨在理論和實踐各個方面的歷史成就和歷史經驗。

第一,關於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史的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空間上首先是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不懈奮斗的歷史。黨領導人民90多年的不懈奮斗,取得了輝煌成就,也有過艱難曲折,積累了寶貴經驗。黨史研究的基本目的,首先就是通過研究黨領導人民的不懈奮斗史,揭示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基本規律,告訴人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告訴人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然和所以然,增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黨領導人民的不懈奮斗史,集中體現為前述“三件大事”。這“三件大事”分別揭示了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歷史主題和黨的主要任務,共同構成了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歷史脈絡,勾勒出了黨的全部活動的基本面貌。黨領導人民為之奮斗的事業在不斷發展,研究黨的不懈奮斗史的具體布局也需要不斷拓展。從空間維度布局對黨的不懈奮斗史的研究,既要研究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也要研究推進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既要研究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等國家層面的歷史,又要研究社會、生態、城市、鄉村生活等社會層面的歷史﹔既要研究黨是“怎麼說”的,又要研究黨是“怎麼做”的。在此之下,還可以有更為具體的研究布局。如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歷史,還可以有黨領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黨領導和駕馭宏觀經濟發展的歷史、黨領導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規劃)的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