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黨史研究的布局和樣式問題【4】

作者:歐陽淞    發布時間:2013-06-24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三、努力拓展黨史研究布局的實現樣式

布局明確了黨史研究的基本內容,將這些內容用一定的體例和載體表現出來,這些體例和載體就構成了黨史研究布局的實現樣式。要開創黨史研究成果豐富、學術繁榮新局面,必須在科學謀劃研究布局基礎上,努力拓展黨史研究成果的實現樣式。

(一)關於專題研究

黨史專題研究,是在黨史研究布局范圍內選取具體研究課題所進行的內涵式或外延式深入研究。專題研究是學術研究的基礎環節和實際起點,也是研究布局的直接體現。專題研究一般都具有選題小、考察細、分析深、結論實等特點,能夠對重要歷史問題、重要決策過程、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進行深入研究,總結經驗教訓,得出規律性認識,起到引發思考、啟發思路、比較借鑒的作用。因此,加強各類專題研究,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和領域,是落實好黨史研究布局的第一步。

開展專題研究,最重要的是選擇好所要研究的課題。卡爾等西方史學家提倡將“論題”作為史學研究的開端。我國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論及“作史”的程序時,將“確定研究的選題”列為研究程序之首。雖然歷史研究不像自動化裝配線上的作業那樣有嚴格而固定的程序,但確定選題在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性卻是不言而喻的。黨史研究涉及的內容縱跨近100年時間,橫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和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研究者不僅要研究高層的歷史,還要研究中下層的歷史﹔不僅要研究宏觀的歷史,還要研究中觀、微觀的歷史﹔不僅要研究實踐活動和制度發展的歷史,還要研究思想理論發展的歷史﹔不僅要研究黨史的基本問題,還要研究黨史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要深入開展關注度高、時效性強的資政專題研究。這一系列研究開展下來,就會形成一批對象不同、角度各異的專題研究成果,就能鞏固和拓展黨史研究陣地,為開展全面系統的黨史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從歷代史家的經驗看,研究宏觀性專題具有更大的難度。前人治史推崇“會通”,隻有“會通”才能真正駕馭宏觀性專題。但要真正做到“會通”,必須首先依循“小題大做”的路徑,搞通某一個專題,形成一系列觀點正確、資料詳實、持之有據的“專論”,這樣才能夯實“會通”的基礎。黨史研究者一定要高度重視專題研究,在專題研究中培養自己的興趣點和研究專長,使自己成長為某一項或幾項專題的專家,由專至博,由博至通,持之以恆,鍥而不舍,必有黨史大家從中產生出來。

(二)關於人物研究

歷史的主體是生活在時空范圍內的人,歷史就是由過去所有生存過的人及其活動所構成的。中國史學歷來重視對於歷史人物的研究。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是中國傳統史學尤其是正史中最主要的記述體裁。著名學者錢穆甚至直言“可謂中國史學,主要乃是一種人物史”,由此可見人物研究在史學中的分量。同樣,黨史人物研究也必須是黨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波瀾壯闊歷史進程中,涌現出無數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專業人才,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宣傳。對黨史人物的研究雖然不能代替全面的黨史研究,但卻能使黨史研究大為豐富、深入且生動、具體。正確記述、准確分析和科學評價重要黨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動,是正確認識和記載黨的歷史的題中應有之義。

歷史是以人為基本元素來記載的,記載的對象有個人也有群體。因此,歷史人物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研究個人的歷史,另一類是研究由個人所組成的群體的歷史。黨史人物研究也要既重視個人的歷史,又重視群體的歷史。個人的歷史可以是黨史人物的個人傳記,也可以是個人某一時期言行的記述如年譜、文集、回憶錄、日記、書信、音像資料等,或留下個人信息的文物如照片、繪畫、器物、活動遺跡等。群體的歷史類別很多,可以是按照工作關系形成的群體的歷史,如紅一方面軍歷史、新四軍歷史等﹔也可以是按照血緣等關系形成的群體的歷史,如黨史上著名的革命夫妻、革命家庭的歷史,又如改革開放中涌現出來的一些有典型意義的家族企業的發展史等。

搞好黨史人物研究,首先要在全面掌握黨史人物生平事跡基礎上,堅持用唯物史觀全面認識和評價黨史人物,實事求是敘述和分析黨史人物,從主流、大節上看黨史人物的社會實踐是不是符合歷史前進方向,有沒有超越前人的創造和貢獻。要客觀地認識和記述黨史人物的過錯,科學分析其中的主客觀原因和歷史局限性,既不苛求前人、不求全責備,也要分清是非、明確責任,使人們認識和了解黨史人物的真實面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